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必修2)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微考纲·大解读微探究·大收获微考点·大讲堂微素养·大提升微考纲•大解读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重点)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重点)3.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难点)1.以全球频繁发生的环境问题为素材,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度高,主要为综合题2.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考查频度高,主要为综合题微探究•大收获见学生用书P149工业革命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土地人地矛盾原始的平衡原始的平衡人地矛盾工业革命土地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物质和能量废弃物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⑩_________乡村:主要表现为⑪_________国家差异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⑫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发展与人口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⑬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⑮原则、持续性原则、⑯原则。生态持续社会持续公平性共同性(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为一个整体。微探究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种模式?各自有哪些特点?答案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循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微考点•大讲堂见学生用书P150考点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易错排查】正确区分环境问题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例1】(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析题助思:(1)文字信息从资料可知,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进而推出其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点多面大。(2)图文信息自主解答:(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对|点|微|练(2017·吉林实验中学一模)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蚀越显著)。据此回答1—2题。1.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沙化B.泥石流C.石漠化D.滑坡解析该地降水丰富,最终不会产生沙化问题,A项错;植被破坏严重,使山坡地表土壤裸露,在雨季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但这不是最终的环境问题,B、D项错;表层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岩石裸露,露出地表,植被不能恢复,最终形成石漠化,C项对。答案C2.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退耕还林B.退耕还草C.平整土地D.推广太阳灶解析结合前面分析,该地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平整土地,C项错;根据图中林地、草地植被下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柏树林植被下土壤侵蚀比草地植被下侵蚀弱,所以最有效的措施是退耕还林,A项对,B项错;推广太阳灶有一定效果,不是最有效措施,D项错。答案A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要求举例公平性原则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保证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危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美国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减少碳排放;污染转移等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应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过度捕捞;过度抽取地下水;滥砍滥伐;实施“休渔制度”共同性原则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一个地球,一个家园【易错排查】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原则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原则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三条原则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在实际解题时,最常见的是侧重强调和分析某一条原则,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材料表达的信息。【例2】(2017·试题调研)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①生态系统②社会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析题助思:(1)文字信息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图文信息自主解答:(1)__D__(2)__C__对|点|微|练(2017·福建联考)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3—4题。3.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A.江河B.森林C.村寨D.梯田解析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南方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梯田、村寨、江河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答案B4.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解析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免得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答案C微素养•大提升见学生用书P152读图析图巧夺分(十九)——地理漫画图的判读读图指导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地理漫画的表现主题多集中在资源、人口、环境、粮食等重点问题上,用以反映人口问题以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展示人地关系及其协调途径。熟知典型图示图1小鸟的悲哀图2小草的哀求图3飞来的山峰[判读技巧]判读漫画,先抓主题,再分析,找出前因后果,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意见)。以上三幅漫画可从五个方面来解读:(1)解读标题。漫画不能采用直白的标题,应该用夸张、比喻、象征性的标题。如上面三幅漫画的标题如果用“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就达不到漫画的效果,甚至就不是漫画了。以上三幅漫画可重新命名:“小鸟的悲哀”可命名为:还我家园、无家可归、难民悲歌等。“小草的哀求”可命名为:争先恐后、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最后的晚餐等。“飞来的山峰”可命名为:农民的优惠、农民要失业等。(2)反映的问题。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从画面中的内容可以读出来。如“小鸟的悲哀”反映的是乱砍滥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小草的哀求”反映的是过度放牧。“飞来的山峰”反映的是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3)产生的原因。如上图中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之间就存在因果联系。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一些地区为了生存,对森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通过毁林造田,种植粮食,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一些地区运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掠夺性种植,或采取粗放型经营手段进行过度放牧,致使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良田土质退化,甚至产生沙漠化或盐碱化,从而导致耕地减少。(4)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