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9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十一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最新考纲考纲解读考法指南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2.能结合某一具体区域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以区域图文材料、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如2018全国卷ⅡT9~11等。第十一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___________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__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______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2.水土流失的危害(1)概述:造成当地___________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2)主要表现①使耕地___________,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太行山脉秦岭沟谷生态环境土层变薄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③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下游河床抬升,成为“___________”,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地上悬河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特性表现地理位置过渡性①从平原向___________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山地高原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特性表现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黄土层极易受______侵蚀降水不均匀性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_______;②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___________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流水夏季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下表:人类活动过程结果农业_______制度烧荒→耕作→弃荒→开荒使原来的林草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工矿业露天开矿开挖地表土→弃土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其他生产活动建窑洞、修路、建水利设施开挖地表土→施工破坏植被,扰动土壤轮荒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①在沟谷修建___________、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___________相结合——“护坡工程”;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淤地坝水平梯田(2)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3)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______________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不同地段综合治理措施图解如下:植被覆盖率[自我检测]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回答问题。(1)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________;地势起伏大,________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________;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________。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导致____________。(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①破坏____________,造成农业减产。②加剧沟壑发育,威胁________设施安全。③造成生态环境________。④淤积江河湖库,加剧________灾情。⑤影响________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____________措施等。答案:(1)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段以东,古长城以南,秦岭以北(2)①暴雨流水低疏松②植被破坏(3)①土壤肥力②工矿交通③恶化④洪涝⑤水土(4)农业技术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图A)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图B)。(1)简述图B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解析:(1)图B所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结合图A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2)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应考虑降水、地形、植被等因素。(3)从甲区域的降水、地形等分析防治措施即可。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区,水分条件不适宜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故草地覆盖率较大。年降水量大于530mm的东南部半湿润地区,适宜木本植被生长,故林木覆盖率较高。年降水量为400~530mm的地区是林草过渡区。(2)甲区域年降水量为400~530mm,降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开垦历史悠久(垦殖率大),植被破坏严重;黄土裸露,坡陡,流水侵蚀与风力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3)栽培耐旱植被;小流域垂直空间注重林、灌、草的合理配置;进行退耕还林(草)的生物工程建设等。[通性通法]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第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B选项正确。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答案:1.B2.B3.D(2019·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4.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A.喜光,耐寒暑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D.抗风沙5.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解析:第4题,植物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指示作用,从植物的生长环境可以反推其生长习性。图中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多大风、土壤贫瘠、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但因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热量条件不好。故选B。第5题,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与干旱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光照强,温差大,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但该地区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大面积荒地。根据材料“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可知,沙棘可用于水土保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其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第6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引种技术已较为成熟,故选D。答案:4.B5.B6.D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1.认识荒漠化干旱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__________。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③动力条件——_______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重要影响因素——_______异常。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大风气候(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