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点击核心素养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综合治理措施。1.知道我国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分布区,能结合区域图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2.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要约束自身的活动,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基/础/梳/理►一、认识荒漠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教/材/拓/展►1.斑点状荒漠化圈斑点状荒漠化圈出现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通常集中了大群牲畜,过牧尤其严重,使周围的草场被破坏,从而形成圈状荒漠。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看到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荒漠化圈一旦连接起来就会形成荒漠化景观。2.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3.石质荒漠化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4.包兰铁路宁夏沙坡头段的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主要作用:能使地面粗糙,消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教/材/释/疑►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2.荒漠化与沙漠化不同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形式。3.荒漠化并非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不只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渍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4.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非只在西北地区有分布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2016·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题思路]1.审题干(1)图示为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图。(2)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受人为干扰少,说明生态以自然演化为主。2.析图表[答案](1)C(2)B(3)D1.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较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1.C2.D[第1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导致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第2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3.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A.东进B.南下C.西扩D.北上解析:C[总体看,耕地重心向西移动了,说明耕地布局呈现西扩态势。]4.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解析:C[2000~2005年耕地重心自西向东移动了,说明西部耕地减少了。该地耕地资源紧缺,一般不会出现摞荒现象,同时在5年时间内不会突然沙化,故最有可能是因为实施退耕还草。]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5~6题。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5.D6.C[第5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第6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考点二水土流失及其治理(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祼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题思路]1.审题干(1)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覆盖率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但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2)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当月共有6次降水过程,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同一流域两次降水形成的洪水特征不同,说明是由于洪水位不同导致。2.析图表(1)从表格可以看出,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2)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的影响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答案](1)B(2)B(3)D1.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发生水土流失(2)人为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土层薄,表土一旦被冲蚀,很难恢复;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3)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