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1-5目錄1.引言p.12.簡介p.23.建議策略p.34.活動大綱p.55.建議活動/範例p.86.參考資料及網址p.60Soc1-51引言本輔導教材為教師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教導未能掌握個人自理及社交技巧的小一學生,使他們在某程度上能獨立和自律,與其他同學和平相處。輔導教材設計以活動為主,教師及家長可透過活動,對未能掌握個人自理及社交技巧的小一學生進行輔導,使他們能融入學校的大家庭。但如學生缺乏個人自理及社交技巧是基於其他原因,如自閉、過度活躍或智力問題等,則教師在使用這些教材時,須同時處理有關問題。Soc1-52簡介本輔導策略指引的目的,是為未能掌握「小一學生學習情況量表」第五項「個人自理及社交」的學生,建議一些活動和工序,幫助教師及早作出切合學生需要的輔導。一般來說,小一學生初踏足陌生的學校環境,又沒有親友在旁,適應上總會有些問題。從經驗所得,我們發覺小一學生普遍在自理能力、獨立能力、專注性、自律性、與人相處等方面較常出現困難,因此,我們選取了這五個項目,製作輔導建議/範例,供教師參考及使用。Soc1-53建議策略從幼稚園升上小一,學生其實面對很大的轉變。小學的科目與幼稚園的科目截然不同。學生要認識各科目及各類書簿,又要熟習新的時間表。如何將物品整理與分類,對一些小朋友來說,也是困難的差事。此外,師生的比例、師長對學生的要求與期望,亦與前不同。若師長以為學生都必然做到一些簡單的事情,到頭來可能發覺學生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舉例說,學生欠帶或遺失個人物品、不懂得照顧個人衞生、上課欠專注、秩序欠佳或未能融入小組活動等情況,都可能會出現。當然,學生做不到教師的要求,可能是由於缺乏適當的技巧,也可能基於其他原因,如家庭問題或心理因素等。在這裏,我們主要針對前者作出建議。要改善學生的表現,除了教師給學生適當的訓練外,家長的配合也很重要。因此,以下向教師提供訓練學生的方法,家長亦可參考。由於每個學生的情況不盡相同,每所學校亦各有特色,故所提供的方法只供參考。學生完成建議的活動後,不一定就能改善或完全掌握有關技巧。教師必須因應學生的不同特質與需要作出調校,以達到最佳效果。假如教師透過不同的活動訓Soc1-54練學生,最後仍未見成效,便應考慮邀請專業人士(如學生輔導主任/老師/人員、社工、心理學家或有關的治療師)介入,使學生得到合適的輔導或治療,從而愉快地融入學校生活。Soc1-55活動大綱範疇目標行為量表相應題目建議活動1.自理能力a.帶齊上課所需物品。5一、二、五b.照顧個人衛生。8三、五c.照顧個人物品。9二、四、五2.獨立能力a.獨立應付簡單工作。1二、六b.分辨各科書本、作業和習作簿。4一、二、六c.抄寫家課冊。6一、五、六3.專注性a.專心學習。7七、八、九、十、十一、二十四b.對事物有適當反應。15七、八、九、十一Soc1-564.守規矩a.遵守課室規則。2七、十三、十四、十八b.跟隨課堂指示。3七、十三、十五、十七c.能去自己的位置排隊。10七、十二d.安坐位中,減少過多活動。16七、十六5.與人相處及溝通a.進行輪流參與的遊戲時,能與同學合作,並共用資源。11七、十八、十九、二十b.合群,例如小息時能和同學結伴玩耍。12七、二十、二十二、二十四c.能回答教師課堂提問、參與課堂活動。13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Soc1-57d.能控制情緒。14七、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六備註﹕本教材主要為集體進行之活動,惟教師亦可因應學生的情況,為他們訂立個別的計劃或教材,以個別訓練形式進行,使之更切合學生需要。例如活動三可根據個別學生所缺乏的技巧來設計學習的步驟;活動六可為學生擬定不同之行為目標,請小老師依目標作出協助;活動七可就學生的困難編寫有關的社交故事作訓練。Soc1-58建議活動/範例活動一﹕科目及時間表的認識1.目的a.使學生熟習小學各科的名稱b.讓學生認識時間表中的各代號是代表甚麼科目c.訓練學生分辨不同科目的書簿2.教材教具時間表(放大)、各科名稱之卡片、各科的書簿/習作/補充練習封面之縮印圖片。3.活動內容a.教師可利用各科名稱的卡片向學生介紹校內的科目(如中文科可能包括語文、作文和默書等),然後透過提問鞏固學生對科目名稱的認識。為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可以分小組計分形式進行。如分組提問,可將卡片正面朝下,讓學生自行抽取作答。b.當學生已熟習各科名稱後,教師可用放大的時間表及科目名稱的卡片,介紹各科在時間表中的代號,繼而透過配對活動,教學生認識時間表中的代號是代表甚麼科目。c.取出各科書本/習作/補充,教學生記認所屬科目的方法,如提示哪些是主要字眼;對於能力稍遜的學生,可建議其在自Soc1-59己書籍之上方貼上標貼,以識別所屬科目,方便在家時能自行根據時間表執拾書本。d.為鞏固學生對各科書簿的認識,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科目名稱的組別,教師輪流展示書本/習作的縮印封面,當學生看到自己所屬科目的圖片被展示,須立刻站立,限時內能正確起立者可得分。活動進行期間,教師可將學生調入不同組別,以增加難度及讓學生熟習不同的科目。4.附註a.教師可鼓勵家長在家給學生檢查書包及執拾書包的訓練,同時協助學生將書本分類存放。b.對於某些科目如美勞科,上課所需的用品可能較繁複及零碎,教師可考慮編製一份清單貼於手冊內,方便家長預備(見附錄一)。Soc1-510活動二﹕時間表的運用1.目的a.使學生更熟習小學各科的名稱b.訓練學生能夠依時間表取出相應的書簿2.教材教具放大的時間表、各科的書簿/習作/補充練習封面之縮印圖片3.活動內容為鞏固學生對各科書簿的認識及懂得如何根據時間表執拾課本,教師可以用時間表及各書本/習作的縮印版本進行下列比賽﹕a.由教師說出科目名稱,讓學生鬥快將所有有關的縮印圖片貼於黑板上。b.當學生熟習那些書本屬於那一科後,教師可指定要學生鬥快找出某一堂需要的書簿的圖片。c.經多次練習後,教師可將指示改為找出某一天上課所需的書簿。4.附註a.當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技巧時,教師可透過獎勵計劃鼓勵學生做到帶齊所需品的良好行為。對於一些已做到的學生來說,獎勵可以代表對其良好表現的一種肯定,有助鞏固其良好行為;對於未做到的學生,獎勵可以作為一種推動力,助Soc1-511其繼續努力,達到目標。b.部分學生可能不懂整理書籍文具,教師可教其以橡皮圈、膠袋或文件套等輔助,有需要時可鼓勵家長為學生在物品上寫上姓名,或教學生自行使用印章或標貼等。c.有些學生動作較慢,可預多些時間讓其執拾。d.對一些不懂善用桌面的學生,可盡量提醒他將不需要的物品暫放在抽屜或書包內,在有需要時才取出。e.對於依賴性強及懶散的學生,可用過度矯正法註一,培養自動自覺執拾個人物品的習慣。註一﹕過度矯正法是由Foxx&Azrin於1972所創。過度矯正法可細分為補償性過度矯正及積極訓練性過度矯正。前者是當小孩一出現問題行為時給與討厭的工作;後者則是當小孩出現行為問題時,給與積極練習與行為問題相關連的反應動作。根據吳武典主編之『管教孩子的16高招』,運用過度矯正法有以下原則:-針對違規行為實施矯正-在使用過度矯正時,我們要注意犯錯的類型而正確地使用過度矯正法;否則矯正就和處罰沒什麼兩樣了。-若問題行為是故意的、常犯的、嚴重的或很煩人的,最好使用過度矯正法。-自我矯正和懲罰不同,使用者不可生氣、或用大聲指責的口氣,而是用冷靜溫和的語氣說話。Soc1-512例子一﹕曼華是個四年級的學生,她經常因為無法按時繳交作業以致成績低落。在她連續兩個月一直沒有改善遲交作業的情形下,老師告訴她,如果她再不按時完成家課,那麼下課時她就必須留在教室裡補做家課,必要時還要在放學後多留十五分鐘來做功課。另外她還必須多做一單元的額外功課,老師所用的就是過度矯正法。例子二﹕冬冬常將東西亂放,完全漠視大人的提醒、警告和懲罰,家長最後決定用過度矯正法;他們告訴冬冬,以後只要發現他又亂丟東西,或家中有任何東西位置不對,那麼,不管他當時正在做甚麼,也得停下,先將亂丟的東西放回原處,然後才可以繼續他現有的工作。冬冬的家長與他詳細說明新規定並作了示範,直至冬冬明白為止。之後連續兩天冬冬也有好表現。在第三天,冬冬為了趕著看電視節目,忘了把房門關好,衣服也散了一地,媽媽立即把電視關掉,然後要他關好門及將東西收拾好,接著更要清理煙灰缸和整理沙發;媽媽這回沒有用罵也沒有用威脅警告的口氣對他。但因冬冬動作太慢,到他把各東西收拾好時,他喜愛的電視節目已差不多播放完畢,最後冬冬只能看到五分鐘的電視。第四天,他又忘了關門,不過這次他可以在媽媽發覺前趕快把它關好,此後冬冬就很少要別人提醒他要做的事情。Soc1-513活動三﹕做個清潔的孩子1.目的a.訓練學生自行洗手b.讓學生學到自行上廁所2.教材教具洗手步驟細分表、上廁所步驟細分表、展示行為過程的圖片/影片(校方可因應需要自行製作)3.活動內容a.教師可將一些行為(如洗手、上廁所)的步驟細分,再配合視覺提示如圖片、影片、示範等向學生講解,以幫助學生掌握有關技巧。b.教師可讓學生練習及實踐。c.如教學生洗手,可分以下步驟﹕(1)扭開水龍頭(2)把水流調至不太大或太小(3)把手弄濕(4)拿起肥皂(5)用兩手搓一搓肥皂(6)把肥皂放回肥皂盒內(7)將兩手來回搓揉一會(8)把手放在水龍頭下(9)邊搓雙手邊用水沖去肥皂泡Soc1-514(10)把水龍頭關掉(11)拿起手巾(12)把手抹乾(13)把手巾掛起d.教師可參考上列方法,按學生的能力將去洗手間的步驟細分。4.附註a.透過示範與模仿,可有效地教導學生學習新的技巧,但要注意行為的步驟須清楚地細分,視覺的提示亦不可缺。b.示範時要確定學生專注聆聽。c.學生做到正確的行為時,可給與讚賞或鼓勵。d.如學生不能自行去洗手間是由於怕黑或其他心理因素,可透過鼓勵或請其他同學陪同,幫助學生逐步克服懼怕的心理。最初可請可信賴的同學陪伴,讓學生在去洗手間的過程中有較好的經歷,平日教師亦可給他製造服務的機會,如讓他帶其他同學到洗手間或協助到洗手間清洗物品。e.教師可因應學生情況,選播小二常識科教育電視節目「做個清潔的孩子」,向學生灌輸注意個人衛生的訊息。Soc1-515活動四﹕護蛋小英雄1.目的提升學生自我照顧的意識2.教材教具熟雞蛋(依學生人數而定)3.活動內容a.每名學生獲分配一隻熟雞蛋,可讓學生在蛋上寫上姓名或畫上圖案。b.讓學生將蛋帶回家保管一星期,一週後看誰將蛋保護得最妥當。c.教師可透過與學生分享照顧雞蛋的經驗與心得,引導學生提高保管自己的物品及自我照顧的意識。4.附註a.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及實際的情況決定選用生雞蛋或其他物品來取替熟雞蛋。b.討論時,教師可透過學生分享護蛋過程中的心得、難處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鼓勵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可妥善地照顧自己的物品。c.教師可用學生平日經常遇到的困難/問題作題材,以討論或角色扮演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處理的方法。d.教師可因應需要,播放小一常識科教育電視節目「良好的習Soc1-516慣」,透過有關的討論,帶出培養良好的習慣(如有充足的睡眠、作息有序及不揀飲擇食等)的重要性。Soc1-517活動五﹕我做得到1.目的a.讓學生認識自己應有的責任b.加強學生盡力做好本份的動機2.教材教具行為紀錄表、龍虎榜3.活動內容a.透過討論,教師與學生一同列舉一些學生應該自行處理的工作,例如﹕抄手冊、自行取出該課堂的書本、交出當天功課、課後執拾好桌面等。b.教師與學生討論完成各項工作要注意的事項。c.將大家都同意的項目表列出來(或以口號或標語形式寫出),張貼在課室的當眼處,作為視覺提示,幫助提醒學生應有的責任。d.教師可透過個人紀錄表,記錄學生做到良好行為的次數,以及利用龍虎榜,表揚表現有進步或表現突出的同學,透過適當的獎勵與回饋,可強化學生的好行為。4.附註a.教師可鼓勵家長以小書籤形式,把要提醒學生的重點記下,放在當眼處(如書桌上或筆盒內),幫助學生學習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Soc1-518b.如個別學生未熟悉小學的時間表及課本,以致應付不到簡單的工作,如取出課本與交出當天的家課,教師可先進行活動一及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