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素材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四、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古代各国文献最早提到印度的是波斯大流士的贝希斯敦铭文,•最早记载次大陆历史的史家是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中开始把印度河以东广大地域称为印度。•在我国,《史记》称为身毒,《汉书》则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始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译为印度。•但次大陆历史上的各个国家或部落,无论统一的大国还是分裂的小国,没有一个自称为印度的,今“印度共和国”沿袭了这一名称。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的发现印度河流域。◎1、时间前2300-1750年。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2、特征:铜器、青铜器;农业发达;手工业是纺织和制陶;商业发达,与两河流域。•3、城市国家:哈拉巴,摩亨佐·达罗•4、创造者:达罗毗荼人;苏美尔人;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5、衰亡外族入侵:“雅利安毁灭说”自然灾害:河流改道说;地力枯竭说;污染瘟疫说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一)雅利安人吠陀时代1、雅利安人的到来:南俄草原→中亚→印度,属于印欧语系。2、吠陀时代:以婆罗门祭司伟社会核心,以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经为圣典前1500—前900年——前600年3、吠陀:“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四部。“梨俱吠陀”(诗篇)、“沙摩吠陀”(圣歌)、“耶柔吠陀”(经文)、“阿闼婆吠陀”(祝福、咒语)反映了雅利安人对印度河流域征服的历程和定居后勤劳的生活4、前1100年——前500年左右东移,到达恒河上中游,从不落到国家转变——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5、《奥义书》:大师围绕吠陀进行哲学思辨的集结和传承,其核心问题是思考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以及凡人如何能够皈依这一本院,达到超越有限,归于永恒的境地。认为世界是由梵天通过原人或通过原质,凭借思虑创造出来的;人生的真谛在于通过静修实现梵我合一。印度哲学史上的经典,标志着“吠陀时代”的终结。1、多神崇拜: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湿婆:毁灭之神,典型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2、祭祀万能:世界分为三界,即凡人界、天神界和祖灵界,凡人通过祭祀联系三界。婆罗门种姓是祭祀的化身,在凡间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3、教义:梵我一致,造业轮回(p.150)4、修行手段:祭祀;苦行、布施(二)婆罗门教(三)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瓦尔那制度(吠陀时期,四个瓦尔纳)—杂种性(孔雀帝国)—阇提制度(中古时期,喀斯特制度)•2、四个瓦尔那的地位、职业、权利和义务(第146—147页)•3、特点:•1)各种姓社会等级世袭,地位固定不变。•2)各种姓职业固定不变,世代相传。•3)实行种姓内婚制。•4)各种姓的宗教地位不平等,首陀罗被剥夺宗教权利。•5)各种姓在法律上地位不平等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前600-400年。亦称早期佛教时代。中心东移恒河流域,可能与波斯帝国入侵印度河流域而形成的压力有关。诸国并立,佛经之所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前6至前5世纪,亚欧大陆的“轴心时代”——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斫婆迦派(“顺世外道”,p.205):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上重视直接的感性知识,否定推理的有效性;价值论上否认轮回说,主张现实享乐。代表人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2、阿什斐迦派(“邪命外道”,p.206.):宿命论;末伽黎·拘舍罗3、耆那教:筏驮摩那(大雄);教义:世界永恒;业报轮回,不杀生;灵魂解脱,奉持“三宝”,实行苦行,战胜情欲。4、早期佛教•1)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6年),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佛陀”、“如来佛”。——《佛本生经》•2)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灭谛”,说明必须克制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从而消灭苦因,断绝苦果;“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同时,佛教还提出了具体实践四谛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3)主张“众生平等”四、孔雀王朝与佛教的传播•1、孔雀帝国的建立与发展•旃陀罗笈多抵抗马其顿入侵者,建朝;打败塞琉古,奠定帝国根基。——宾头沙罗——阿育王王成统一次大陆。•阿育王之后帝国分裂——巽伽王朝/大夏/德干土邦/——贵霜帝国•◎一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中世纪的印度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国—德里苏丹—莫卧儿帝国•2、孔雀帝国的制度——考底利耶:《政事论》•3、佛教的发展与传播•1)第一次结集,阿难口诵负的教义和戒律。•2)佛祖创立佛教一百年后,第二次结集,讨论如何遵守戒律的问题,发生分裂,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称为“部派佛教”。•3)阿育王弘扬圣法,皈依佛教(pp.217-218)。•第三次结集,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戒律,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说。•向中亚四国传教,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4)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迦腻色迦王:第四次结集,对佛教经、律、论三藏重新解释;•推动佛教走向偶像崇拜,开始出现佛像、佛塔等。•大乘佛教(马鸣)与小乘佛教(世友)的区别(pp.419-420)•5)佛教的传播返回•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小乘佛教为主,南传佛教•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大乘佛教为主,北传佛教。•6)7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约四、五世纪以后(笈多帝国),婆罗门教进行了重建,吸取了耆那教和佛教教义中的精华,并改称印度教,重新在印度取得了主导地位,而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和地位则日渐衰落。•一方面,佛教的诸多卓越思想为印度教所吸收,而丧失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佛教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注重咒语、性爱以及神秘仪式,形成所谓的密宗,成为藏传佛教的前身。•八世纪后阿拉伯人的入侵以及伊斯兰教的传入。五、古代印度文化◎宗教社会与宗教文化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文字哈拉巴文字。梵文: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巴利文: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文学:宗教文学《吠陀》。《摩诃婆罗多》: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罗摩衍那》: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佛本生经》: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艺术:宗教艺术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科学:数字符号0-9的创造,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