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素养目标1.新旧势力交锋的原因、表现及实质2.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及教训3.通过戊戌变法,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很难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抗衡,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只能以失败告终(历史解释)2.在维新变法过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牺牲,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转化到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家国情怀)一、新旧势力交锋势力旧势力新势力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光绪帝概况(1)慈禧太后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1)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概况(2)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3)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4)荣禄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以达到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2)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四人任军机章京,被称为“军机四卿”(3)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4)游说列强支持,落空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背景(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着密谕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要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5.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人们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探究问题]材料一兹欲行我国前所未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全万民之道。尔等亦须本斯旨趣齐心致力!——明治天皇《五条誓文》材料二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定国是诏》思考:(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部文献的相同点。(2)引用材料二的相关语句,说明《定国是诏》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提示:(1)誓言变法;要求君臣同心;巩固统治。(2)特点:以改革为主,适当照顾保守势力。引用:“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看法:答案一: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或光绪帝内心的巨大矛盾)。答案二:光绪帝考虑到慈禧的制约以及国情,做出了策略性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