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目标导航]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认识其历史意义。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认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3.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关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3)概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意义: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2)内容: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深化认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这次讨论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肯定,实际上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明显。(2)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概况:①农村。主要内容改革措施率先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给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实行合同定购制和市场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税费改革实行“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2006年起全国免征农业税②城市。主要内容改革措施展开标志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要成就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对外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非根本性改造。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反腐倡廉(1)原因:①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②反腐倡廉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2)方针:党的“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3)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政治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成果:①政治体制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②20世纪80年代:农村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3)主要任务: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4)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易错提醒]中国基层民主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是基层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四、团结一心奔小康1.“小康”的提出及意义(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2)意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2.“小康”的定量表述(1)提出:党的“十二大”。(2)表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3.“三步走”战略(1)提出:党的“十三大”。(2)与小康的关系:“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3)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1)背景: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2)内容:在21世纪头20年内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5.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1)改革现状: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2)改革意义: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激发了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名师点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要点一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政治体制: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4.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到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论”转到“和平与发展论”,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5.文化政策: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探究问题]材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新华网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十八大报告思考:(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3)根据材料二,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点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1.经济体制改革方面。(1)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3)工业方面,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4)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实现小康。2.政治体制改革方面。(1)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建立乡镇体制,在广大农村推广村民自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范围。(2)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内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3)加强司法工作和廉政建设,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究问题]材料一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材料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材料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与当时中国农村即将实行的什么改革有关?(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提示:(1)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