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素养目标1.19世纪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2.19世纪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和表现3.俄国新思潮出现的表现及原因4.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1.通过学习俄国农奴制造成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是必由之路(唯物史观)2.通过对农奴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分析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认识到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落后必然挨打(历史解释)一、俄国的农奴制1.农奴制的发展历程(1)确立。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②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2)强化: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还把它扩展到新吞并地区。(3)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不断。2.农奴制下的阶级关系(1)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公开出售农奴,甚至可以用作向银行贷款的抵押。(2)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赋税沉重,生活贫困。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原因农奴制度的存在、发展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必要的国内市场。2.表现(1)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2)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3)工业生产各部门以及交通运输领域都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3.影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三、新思潮的涌动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虽失败,但影响大。2.平民知识分子的争论(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2)争论焦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特别是农民获得解放的方式。①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②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③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1.原因为了扩大势力范围,转移国内矛盾。2.经过(1)1853年,俄国派军侵入奥斯曼帝国,英法两国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2)1855年秋,英法联军打败俄军;1856年,双方订立和约。3.影响(1)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要点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上: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社会上出现变革的呼声。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加剧了社会危机。5.改革者的努力: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探究问题]材料马克思在一篇论文《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战争结束后,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上图中战争爆发的原因。(2)为什么“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提示:(1)俄国为了扩大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2)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要点二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认识1.性质: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2.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之间的一场较量。3.影响:英法加强了在土耳其的殖民势力。大大降低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探究问题]材料一交战双方俄国英法联军兵力140万71万主要武器装备燧发枪,射程300码来复枪,射程1200码战舰动力风力蒸汽动力运输工具马车、牛车火车、轮船政治经济制度农奴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据《160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改编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思考:(1)根据材料一,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反映出交战双方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差距。(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俄国武器装备、交通工具,政治经济制度落后。(2)影响体现在俄国战败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农奴制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