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素养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3.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内容、影响4.秦国商鞅变法的条件1.春秋时期各国改革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历史解释)2.运用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方法,认识秦国变法的客观条件是大变革时代各国变法的推动力,其主观条件是秦国统治者意图改革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唯物史观)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2.具体表现(1)经济。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政治。①社会阶级关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②上层建筑新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以兼并为主,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4)文化。①教育: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②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拓展点拨]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的改革(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2)典型。①齐国管仲改革。a.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b.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的变法(1)目的。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②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2)典型。①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②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贵族的土地;裁免官吏,削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拓展点拨]造成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不同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旧阶级力量对比的差异。即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更加壮大,在他们的推动之下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对旧势力的扫荡更彻底一些。三、秦国的历史机遇1.有利的客观条件(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削弱。(2)中原人士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2.得天独厚的主观条件(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4)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得到商鞅的辅佐。要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经济上(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封建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2)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4)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3.思想上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探究问题]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赙(助葬费用)。之后周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材料二郑庄公(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材料三见下图。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家具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牛形酒容器材料四见下图。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占纹饰思考:(1)归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中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为此秦国采取了怎样的积极对策?提示:(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不尊天子,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新气象: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3)特征: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对策:实行变法。要点二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认识1.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频繁的战争使多国统治者都想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从而战胜对手。(4)法家思想适应了时代需要,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内容(1)政治上,改善吏治,大大削弱旧贵族的特权。(2)经济上,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4)法制上,《法经》等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3.作用和效果(1)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2)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巩固了自身统治。[探究问题]材料一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而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自己的官员时,出身贫寒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游士们游走于各国之间,完全不提礼义廉耻,纯粹从利的角度为君主出谋划策。与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不同,战国宰相一类高级官员多是由本国国君或者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不属于任何大家族的士人担任。战国宰相不是终身任职,也没有固定的任期。——卜宪群《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二吴起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吴起还迫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整顿楚国官场的歪风,禁止私门请托。——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在官员任用方面出现的新气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起变法的特点和作用。提示:(1)新气象:不看出身,任人唯贤;游士因功利为君主所用;出现布衣宰相;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特点:以打击旧贵族势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作用: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改善了吏治;增强了军事力量;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