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案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知识点一什么是环境[情景导入]2018年5月15日,“月宫365”实验第三阶段的4位志愿者捧着亲手在“月宫”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等,微笑着从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的“月宫”走出来,标志着为期370天的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获得成功。“‘月宫365’实验,实现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这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第三组志愿者走出“月宫”思考探究:“月宫一号”的环境与地球环境有何异同?答案:“月宫一号”就是模拟地球供人类长时间生存、生活的环境,组成环境的要素相似,但是主要属于人工环境,而地球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主学习]1.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2.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类型含义举例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人工环境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含义是否相同?(2)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周围事物是指什么?(3)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案:(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2)周围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3)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内容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之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包括在内。区别它们属于天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应结合环境的概念、分类来判断。天然环境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受人类影响较轻微,而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天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按照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1.环境的概念(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本书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2)图解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密切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2.环境的分类环境类型的划分涉及的范围广而杂,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环境类型的划分不同。[思维拓展]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类型天然环境人工环境良性恶性区别人类的影响程度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区别实例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联系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然环境;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1.2017年全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工作会于1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据此,完成第(1)~(2)题。(1)材料中的环境的主体是()A.人类B.生物C.地球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材料中的环境包括()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③生物环境④自然环境⑤社会环境⑥太阳系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解析:第(1)题,由题目可知本题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答案:(1)A(2)A知识点二人类与环境[情景导入]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思考探究:你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怎样的辩证关系?答案: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体现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2.最初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猿人们栖息在一个能容纳上百人休憩的宽大溶洞里,过着渔猎采集、茹毛饮血的生活。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们生活虽然艰苦,却为后人留下了青山绿水依旧的环境。材料二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2)青藏铁路建设中预留野生动物通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什么关系?答案:(1)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猿人对环境的影响较小。(2)青藏铁路预留野生动物通道是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的,体现了尊重与善待自然。1.图示法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代表的含义。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正面和负面);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小人口集中区出现恶化、危及人类日益突出人地关系基本和谐紧张矛盾激化可持续发展道路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教材第3页案例“周口店这一方水土”为例说明如下:[思维拓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内容如下: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发展过程,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易错警示]1.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环境的范围也不同。2.人类离不开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也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1.下图中甲图是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乙图是人地关系示意图,结合甲、乙两幅图完成(1)~(2)题。(1)甲图中的社会形态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是()①原始社会②农业社会③工业社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下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哪些不是其直接造成的?()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C.水土流失加剧D.土壤盐碱化严重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中人地关系是一种严重的依赖关系,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多了起来,同时排放的废弃物也多了起来。第(2)题,丘陵地区修建梯田,是破坏当地的植被后进行耕种,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土壤盐碱化则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加之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灌溉农业区。答案:(1)C(2)D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