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战略研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战略研究姓名:邢换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指导教师:林汉川20060301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战略研究作者:邢换强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参考文献(67条)1.吏纪良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20002.中国金融年鉴(2005)3.吴恪元合作经济原理19844.Jean-Jacques.BurgardLaBanqueenFrance5.中国统计年签(2000)6.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1999(10)7.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18.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19.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的统计200310.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的统计200311.苏育平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人文思考20001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13.陈迎可待续发展指标与指标体制研究状况简评1997(06)14.张灵莹深圳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思考2001(04)15.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1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交易成本与经济增长1987(07)17.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199618.魏杰论产权关系与内部人控制1996(05)19.M·罗斯纳参与政治,组织民主和以色列基布兹的经验198320.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1994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42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197423.单宝.周立公管理学-理论-过程-方法200424.雷尔格·伯钮斯作为商务企业的合作社联盟:交易经济学的研究198625.汪丁丁谈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问题199626.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200427.黄丽珠农村金融体制步入战略调整阶段200428.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2001(10)29.刘仁伍.覃道爱论金融供求失衡及对策200330.盛勇炜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期刊论文]-金融研究2001(5)3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期刊论文]-金融研究2001(1)32.IFADDouble-edg-edsword?ElficiencyVSequityinlendingtothepoor,IFAD'SthematicStudyonruralfinanectochina200233.盛勇炜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期刊论文]-金融研究2001(5)34.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200435.马忠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成本及制度创新[期刊论文]-金融研究2001(4)36.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200437.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200538.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200439.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村行系统的金融产品和组织机制--赴印度、印尼扶贫考察团200040.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41.马中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200142.丁为民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199843.关锡庚.万水庭世界信用合作纵横观199344.何光中国合作经济概论199845.洪远朋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际199646.江春产权制度与金融市场199747.纪陆军.毛宏君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内部交流)19964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199649.吴恪元合作经济原理198450.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199651.章郑现代日本农协19985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53.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199654.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5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199756.郭成纲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57.王伟中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199958.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200059.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手册200360.周立.戴志敏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发展200361.史纪良.张功平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200062.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200563.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200564.韦伯儒教与道教199565.诺思.刘守英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66.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8867.单宝.周立公管理学一理论过程方法2004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淼群.LIUMiao-qun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环境的改革与创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基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产权、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指出农村信用社发展环境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及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环境的重构问题.2.学位论文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2005“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农村金融体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它对破解“三农”问题将发挥十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仍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独木难支,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特征与功能基本丧失,其制度性绩效差,其不良贷款比重增大。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焦点。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与否,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和全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成败,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系统深入分析农村合作金融运行的内在矛盾,应尽快实施以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归属、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的模式与路径,这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或出发点。本文以货币金融理论、合作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为主线,探索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规律和趋势,建立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以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归属、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基本框架和支撑体系。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演绎分析法,对各国合作金融制度及其变迁轨迹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国际现代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并运用演绎分析法,借鉴现代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一般模式,探索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运用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缺陷问题及其产生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提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革所需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创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对国际合作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经验考察,即对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发展历程的纵向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的合作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规律性,即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特点和原因。并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异化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是合作金融制度内在缺陷与外部环境变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合作金融制度是以一种动态的、发展运动的状态存在。就某一具体合作金融组织而言,单一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变迁的轨迹应该是:由非营利合作转向营利性合作,由劳动联合转向资金联合,由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的信用合作组织转向商业性金融组织。而从全社会角度考察,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并存是各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共同特征。或者说,商业性金融不会取代合作金融。本文对这一规律的揭示为研究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借鉴。2、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制度需求角度论证我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客观必要性及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定位。提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满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需求的制度保证,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结构和分配方式能够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特别是能够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是弥补农业本身弱质性的客观需要。本文关于我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客观必然性的理论阐述是对目前理论界存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观点的澄清和修正。3、本文创见性提出了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传统的研究模式中,一般多从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的四项原则入手进行分析。本文摒弃了这种传统研究模式,从农村信用社的契约性质入手,提出在农村信用社契约中,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契约性”逻辑,由信用社股东、人力资本所有者、储蓄者以及职工共同享有信用社组织租金的实际占有权和控制权。在分析探讨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股东治理逻辑并不适合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模式,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目标是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模式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该研究框架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4、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现状问题研究,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规范的合作金融所要求的“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四项原则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实践中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一是入股和退社的非自愿性。入股和退社的非自愿性主要产生于政府行政性推动或政策干预所致。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的虚置性,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现有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和缺乏法人股、投资股股东,社员资格股实质是“存款化股金”和农村信用社集体积累产权不清等方面。而目前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机制不合理和缺少市场退出机制是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虚置性产生的内在原因。三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无效性,表现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以及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无效性产生的内在机制:即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分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效用函数不一致而形成的利益上博弈关系,农村信用社缺乏改革治理结构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而推进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问题的理论研究提升到制度层面高度。5、本文系统提出了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框架。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的目标定位是,坚持服务“三农”的功能定位,坚持市场化的“四自”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化产权制度。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元化产权制度。提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这种模式只适合工业化程度较高、对农业信贷要求不多而支农任务相对较轻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银行能够实现追求一定盈利和为社员服务并举,顺应了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一种可行的金融制度安排。合作制农村信用社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社员搞好金融服务,是适合于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本文提出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框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构建适合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安排。6、本文设计了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路径:建立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通过信用社内部的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个产权主体的行为;通过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来稳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共同治理目标。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理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是通过在理事会中建立共同的决策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有平等机会参与信用社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通过利益相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