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集体创造力”显然是一个假相,因为个体在其中发挥着创造力而使得集体的创造力得以实现“创造力”或者说“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知道,远古时代的传统商业时代,崇尚的是个人的英雄主义,那是一个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的时代,直到近现代的大型厂商组织的出现,才颠覆了传统的商业管理的核心逻辑,人们发现了“组织”这个关键性的管理词语,它代表着这样一种新看法——个人总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组织力量,由此,产生并构成了一系列的新词语,譬如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等等。确实,它造就了一种主流的“流程型组织”的出现,它很轻易地就打败了早先的“非流程型组织”,也就是说,个人的单枪匹马被强大的组织力量所取代——产品,是由上下道工序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由个人单独制造出来的;组织,是由分工而生产的合作来完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的力量所单独创造出来的——就这样,组织的力量取代了个人的力量,流程型组织取代了非流程型生产,它将个人的力量镶嵌在了组织的流程中。然而,光阴轮转。从“个人能力——组织能力——个人能力”,恰好是从“传统商业时代——典型工业企业时代——未来的知识时代”的一个大轮回。在一家刊物的办公室里,聚集着大量的编辑和记者,那么,这些编辑和记者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如同鸽子一样地自由飞来飞去,他们凭借着出色的新闻嗅觉,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去,显然,此时是他们作为一群优秀的个体,在创造着刊物出色的成绩,这其中,是他们个人的职业敏感,在主导着他们的优秀业绩;是他们个体的独特的创造力,在发挥着并创造着刊物的独特魅力。首先,创新是个体的、而不是组织的。从来就没有“集体的点子(主意)”的说法,即使是有其它人为个体的点子添砖加瓦,那么,最多我们也只能理解为同事之间的帮忙或互助,归根到底,终究是“个人的点子”、而不是“集体的点子”,它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是个人的创造力,而不是集体的创造力,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力量,换言之,所谓的“集体的创造力”,显然是一个假相,因为集体是因为个体在其中发挥着创造力而使得集体的创造力得以实现。其次,创新是“非流程型”的工作、而不是“流程型”的工作。我们知道,从生产的意义来说,上一道工序和下一道工序之间,构成了一种流程型的工作程序,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工厂企业,毫无例外地采取了流程型的生产方式,但是,一个编辑、一个记者之间是否是流程型的工作程序?毫无疑问,他们之间当然是“非流程型”的工作程序。当一个记者把一篇稿子交给编辑时,他们之间最多只是构成了一种自然的流程、而不是构成了一种紧密的无缝衔接的业务流程,也就是说,在以“知识”为核心的工作团队里,所谓的“流程型”的工作程序自然而然地崩溃瓦解。其三,创新是“四分五裂”的、而不是“无逢衔接”的。显然,当一群知识份子,而不是一群工人聚在一起时,他们是如此的“四分五裂”——他们遵循着各自的价值观、而不是所谓的集体的价值观;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集体的统一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各自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由集体来安排的具体的工作任务……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显得如此的“四分五裂”和“五花八门”,才创造出了如此奇妙的工作业绩。这就是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未来的“知识型企业”的本质区别,同时,它也验证了这样一个管理逻辑: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创新”只能是以个人、而不是组织为中心。从这个意义来说,所谓的“组织的创新”,显然是不得要领,甚至是漫无边际,确实,所谓的学习型组织或解放型组织,都是试图从“组织”的角度,来探索未来组织的类型或管理方法,虽然它们都已经取得了不同的业绩和方法,甚至可以说离未来的管理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归根结底,它们并没有找到未来管理的真正的症结,即:未来的管理,并不是从组织的角度,而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解决未来的管理——主要是指未来的知识型企业——的管理症结。由此,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未来的管理,是始于个人,而不是始于组织!也就是说,创造力或者说创新,是始于个人,而不是始于组织。当然,时下流行的“流程再造、准时生产、精益工程”等等时髦的玩意,毫无疑问,都是为“生产”而准备的管理工具,而并不是为“知识”而准备的管理方法,更不是为“创新”而进行的管理变革。早在二、三十年前,美国整个社会就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与信息社会,它意味着以蓝领为主的劳动大军,正在逐渐被知识分子所取代,同时,它也意味着以管理生产型的企业体系,被管理知识型的企业体系所取代。通俗点说,当整个企业都是一群“知识分子”时,就意味着以生产为主的管理体系,必然被以知识为主的管理体系所取代。当然,当下的中国社会,离这样的改变还有着遥远的距离,因为,整个中国社会正处在农业时代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的占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依旧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但是,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中国社会将发生彻底的转型,当农民工开始逐渐占据城市里的主要劳动力时,就意味着中国整个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成为了“创造力”的主角时,就意味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知识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