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摘要:总结了我国种业科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为应对国际种业的挑战,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关键词:种业;科技创新;思考strategicconsideration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zhangxing-zhong1,chenzhao-bo2,dongwen2,jiaochun-hai1,maguang-peng2(1.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china;2.chinacountryside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beijing100045,china)abstract:thesignificantachiev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wassummarized.thecurrentstatusandproblemsweredeeplyanalyzed.strategicconsiderationand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tocopewithchallengesfrominternationalseedindustry,toensurethesupplyofmainfarmproductsand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eseseedindustry.keywords:seedindustry;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consideration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跃升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竞争与控制的战略高地,也是提升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对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依靠科技进步,民族种业体系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种业及种业科技的发展成就,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种业抓住全球种业格局调整的机遇,推进我国从种业大国、农业大国向种业强国、农业强国的战略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面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的竞争力要素优劣并存,种业及种业科技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并存。1.1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快贡献较大我国种业科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种业科技整体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种业逐步步入市场化阶段。目前,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全球最大,种子年生产能力达80亿kg,加工能力达90亿kg,种子包衣技术从无到有,应用推广面积达3300万hm2(5亿多亩),良种供应率提高到60%,种业市值约500亿元,潜在价值900亿元以上。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我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的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的14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1-3]。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和动植物品种产业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的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其规模、数量和从业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种业科技对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综合实力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部分领域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主要农作物矮秆、杂交、株型塑造、转基因等重大育种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多个,培育出一大批以超级水稻、高产小麦、杂交玉米、双低油菜、转基因抗虫棉为代表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实现了5~6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粮食单产达4950kg/hm2,粮食连续7年实现增产,总产稳定突破万亿斤大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建设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1.2我国种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种业规模小且分布散,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用种量位居世界第一,产值位居世界第二,但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仅列第19位。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持证种子企业共8700多家(而美国持证种子企业仅有11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200多家,拥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具有产业化能力的更是不足80家,但在市场上从事种子经营的代理商却高达18万家。我国前10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截至2008年,我国还没有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种业公司。登海、隆平、敦煌、德农、丰乐5家上市种业公司2008年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15,因此亟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民族种子企业[4,8]。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较完善的动植物育种创新体系,但育种研发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市场上近90%的品种是依靠科研单位研发[4],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弱,自己“只购买不研发”,大多种子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加之我国种业企业自身平均不足3%的研发投入比重。相比之下,国际种业巨头研发占销售的平均比率达到11%,这样使我国种子企业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弱于国外种业集团。因此,通过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是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3我国种业科技基础研究薄弱,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在育种领域的迅速应用,国际种业科技快速实现了战略转型。而相比之下,我国在种业科技创新中普遍存在着重品种选育,轻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现象,高端与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以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大多数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而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差距,使我国种业科技的中下游竞争力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传统科技优势与现代科技创新的形势相比已显滞后,无法适应国际产业激烈的竞争形势。不仅如此,我国品种选育正处于爬坡阶段,农作物新品种产量改良不足0.5%的年递增率也已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种业科技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良种40%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近60%的贡献率差距还很大,同时人口不断增长与自然环境恶化对粮食的增产带来双重压力,种业发展迫切需求多种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支撑[5]。全球化种业竞争的实质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现代种业竞争的焦点是强优势杂交种、转基因品种和相关高端技术等。当前,现代种业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不可逆转,生物育种产业逐渐占据了现代农业国际竞争的主导地位,农业产业的竞争也逐渐由传统的产品生产与营销过渡到了高科技种业技术与产品的竞争。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相适应,同时分布于种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创新又由不同的单位分头实施完成,由此造成大多数科研创新在产业链上不能有效地配套衔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种业中下游产业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没有受到重视[1,2],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联系不紧密,创新目的不统一,科技创新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造成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慢,产业链条无法高效运转。1.4国外强势种业企业大量涌入,竞争形势严峻随着农业产业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强势种业企业相继实施全球化战略,联合渗透和瓜分、控制国际种业市场的步伐逐步加快,市场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2009年世界排名前3位的孟山都、杜邦、先正达3家种业公司的营业额约占全球种子市场的47%。跨国种业集团早就对中国种业市场虎视眈眈,我国种业市场放开后他们纷纷登陆。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得力,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进入21世纪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位居全球前10位的跨国种业集团全部进入我国,快速渗入我国主要农作物、蔬菜、林果花草、畜禽水产种业市场并逐步实施垄断。目前我国高端蔬菜种业的50%以上和花卉种业的90%以上的市场已被国外企业占领,畜禽优良品种的核心群几乎全部掌控于国外几家跨国企业手中,如蛋鸡的90%、肉鸡的70%、种用公猪的80%,而我国自主培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极低[6]。同时,跨国种业集团又快速进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种业市场,例如,杜邦先锋公司研发的玉米品种“先玉335”的快速推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跨国种业集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高端技术,对尚处于市场化起步阶段的我国种业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2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我国种业科技的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种业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面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仍面临着诸如重大突破型品种缺乏、高端技术落后、集约化科技创新不足等亟待突破的制约瓶颈。2.1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与保护不够现代种业科技竞争的实质是“资源战”、“基因战”和“专利战”。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基于种质资源创新与改良的基础性研究不足,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制新种质等方面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植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产权大多数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我国除已将抗虫基因成功应用于棉花育种外,在该领域的原始创新还较少。据统计,世界10大跨国种业企业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达到50%~60%,在这方面,我国不及美国的1/10。未来10年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种质资源优势,力争现代生物技术理论与方法取得突破,将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到种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度。2.2市场品种多而优良、突破性品种较少动植物新品种是农业科技进步最核心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审定的品种数量远远超过上世纪80年代,但是在众多的品种中具有特异性、广适性、持久性的品种很少,突破性品种更少。据统计,近10年来,仅玉米品种相关部门就审定了4000多个,但其结果是85%以上的审定品种都没有推广价值,而近几年在我国玉米市场最火的却是美国先锋种业公司推出的玉米品种——先玉335,该品种在中国种植面积排名第二,在市场的销售价格是其他同类品种的3倍,毛利率高达50%以上,而种植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内自育玉米品种“郑单958”,毛利率也只有24%。突破性品种缺乏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种业科技的客观要求及应对国际种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强化我国品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以强优势杂交种创制和生物技术育种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多种先进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品种选育水平已迫在眉睫。2.3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与现代种子加工技术滞后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技术,尤其是杂交种制种技术,是现代种业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众多主要农作物至今尚未有效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技术瓶颈。国外先进企业在水稻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