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业达标]1.康有为认为洋务派的变法只能叫做“弥补”,而弥补并不是真正的变法。他声称自己所主张的变法是根本的变,即“扫除更张,再立堂构”。康有为的“扫除更张,再立堂构”旨在()A.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实行君主立宪制C.巩固传统伦理纲常D.确立民主共和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而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答案解析2.“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签名的举人有1.3万多人。5月到都察院呈递。”上述事件是()A.公车上书B.“明定国是”C.戊戌政变D.“东南互保”答案A解析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故选A项。答案解析3.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A.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B.复兴传统文化C.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推动社会变革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表明康有为是为学习西方寻找理论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康有为并不是为复兴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康有为意在为学习西方寻找理论依据,推动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解析4.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非孔子之经,是“伪经”。它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新学”。《新学伪经考》()A.考证有理有据,观点可信B.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C.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D.成为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伪经”“新学”是康有为的个人看法,故A项错误;《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权威宣传变法,减少阻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将东汉以来的经学视为“伪经”,结合所学维新变法时期顽固守旧势力恪守祖训阻挠变法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并非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故D项错误。解析5.戊戌政变时,维新志士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康广仁D.张之洞答案C解析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故选C项。答案解析6.下图反映的武装行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答案B答案解析图片上的战斗场面,一方使用原始的大刀作为武器,以八卦图作为护身符“冲锋陷阵”,从他们不同的装束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政府军队而是民间武装;另一方狼狈逃窜的人打的是英国“米字旗”,长枪是他们的武器;背后是高大的城墙。综合上述信息可知,这一战斗场面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故B项正确。解析7.有义和团揭帖写道:“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于()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义和团希望打败并驱除列强,从而恢复大清江山的安定,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但未涉及反封建,反映了义和团对社会矛盾的分析存在局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属于农民运动,且带有相当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盲目信任清政府,反遭清政府勾结外国势力联合镇压,故D项错误。解析8.义和团运动是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该运动的兴起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A.“百日维新”B.反洋教斗争C.八国联军侵华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故选B项。答案解析9.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的反映,故C项错误;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反清”说法与史实相悖,故D项错误。解析10.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B.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答案D解析A项与太平天国借助基督教不符;B、C两项与材料无关;材料表明,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运动都没有正确处理西方文化,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1.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11月23日公开宣称他“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答案C答案解析义和团的“扶清”与太平天国斗争“反清”目标不一致,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B项错误;材料“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故C项正确;材料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无关,故D项错误。解析12.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原因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维和”是指镇压义和国运动,不是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也不是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解析13.下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据图可知()A.中国已出现被瓜分局面B.列强侵华出现暂时同盟C.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D.中国抵抗意识逐渐丧失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后,中国已出现瓜分局面,故A项错误;图片中列强共同殴打清朝官员,说明列强侵华结成暂时同盟,故B项正确;图片的内容不能体现分而治之,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人民并未放弃抵抗,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4.某同学推断下图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情景。他推断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A.建筑B.人物C.国旗D.硝烟答案C答案解析从建筑我们无法判断是哪次战争,故A项错误;图中只有3个人物,无法判断出答案,故B项错误;图中的国旗有左下角的美国国旗、右中的英国国旗、左上的日本国旗、法国国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八国联军的国家有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日本,故该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项正确;每场战争都有硝烟,故D项错误。解析15.李鸿章奏称,奉命议和,“始尔各使竟将开议照会驳回,几莫测其用意之所在”;继而送来《议和大纲》十二款,“不容易改一字”。与“《议和大纲》”相关联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答案解析《南京条约》的签约双方分别是中国和英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各使”,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署之时,西方列强尚没有达到“不容易改一字”的绝对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约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中“各使”的状况,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约双方分别为中国和英法美等八国,“各使”的情况必然出现且由于清王朝的京畿之地都被八国占领,在谈判桌上的清王朝已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故D项正确。解析16.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籍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匪徒籍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可知,该事件指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17.“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大治道途,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与材料所示战争相关的是()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D.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答案D答案解析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解析18.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列强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八国联军联手武装侵略中国。这两次战争的不同点是()A.列强勾结发动侵华战争B.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C.条约设定侮辱国民人权D.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答案C解析两次战争都由多个列强发动,故A项排除;两次战争后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赔款,故B项排除;《辛丑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侮辱了国民人权,故C项符合题意;两次战争都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故D项排除。答案解析19.下图所示的情况,最早应出现在()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答案D答案解析据图可知,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现象与1901年《辛丑条约》有关,即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解析20.《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A.武力震慑B.文化侵略C.严刑惩凶D.心理征服答案D解析“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并不是武力震慑,故A项错误;“文武各等考试”是中国原有的,不是外部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针对凶手惩凶,故C项错误;对象扩大到“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的所有中国人,方式上延伸到“文武各等考试”,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采取多种措施使中国人不敢反帝,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答案D解析材料“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均不能体现。答案解析2.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B答案解析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这表明维新派指导思想很明确,故A项错误;材料“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表明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愿意彻底放弃传统儒家思想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维新派对待西学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故C、D两项错误。解析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