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学业达标]1.林则徐说:“烟不禁绝,国日贫,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旨在()A.说明鸦片输入危害B.抨击政府军备废弛C.建议增加财政收入D.提出扩充军队数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可得出鸦片输入会对税收和兵源造成严重危害。故选A项。答案解析2.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这一事件反映了()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答案B答案解析材料是关于销烟的方法,无关鸦片商人的残忍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虎门销烟时不科学的销烟方法造成多人中毒乃至死亡,说明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虎门销烟的坚定性,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性,故D项错误。解析3.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在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答案C解析1740年至1828年时,中国对外正常的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28年时银贵钱贱,说明此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时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从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故C项正确;清朝时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商品市场并未萎缩,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4.鸦片战争前英国鸦片走私的出发地是印度,目的地是中国。英国这一时期对中国大肆走私鸦片意在()A.改变中英间贸易格局B.打开中国大门C.瓦解中国军队战斗力D.腐蚀清朝官员答案A答案解析题干中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希望扭转对华正当贸易的贸易逆差,故A项正确。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是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客观上瓦解了清军战斗力,但不是主观目的,故C项错误;鸦片的确腐蚀了部分清朝官员,但不是英国走私鸦片的主要意图,故D项错误。解析5.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掠夺工业原料B.割占中国领土C.进行资本输出D.抢占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以便售卖其货物耳”,可得出抢占商品市场。故选D项。答案解析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匪夷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鸦片战争B.中英战争C.通商战争D.匪夷犯境答案B答案解析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是指认识主体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带有主观价值色彩。鸦片战争强调战争是因鸦片而起,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观念,故A项错误;中英战争仅是对交战双方的表述,淡化了价值判断,故B项正确;通商战争将战争原因归结为通商,带有价值判断,故C项错误;匪夷犯境把英国的侵略视为匪夷侵略,带有价值判断,故D项错误。解析7.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B.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C.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D.中国已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答案B答案解析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英国,急需广阔的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是它的实际需要,故B项正确;“英国害怕……舆论谴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解析8.以下是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黄埔条约》D.《北京条约》答案A解析材料“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即江苏、浙江、广东各开放一个港口,福建开两个,这符合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9.《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此后,中国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英方同意。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A.关税自主权B.领土主权C.司法自主权D.领海主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可得出这是关税主权,故选A项。答案解析10.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员无能、吏治败坏。材料未涉及贫富不均,而莠民作乱、民性懦弱皆非耆英强调的重点,故选D项。解析11.英国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材料中的▲应是()A.宁波B.福州C.广州D.上海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台湾北端对面”是福州,故选B项。宁波、上海、广州不在台湾对面,排除A、C、D三项。答案解析12.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缔约导致中国“国门洞开”B.漫画中的外国人为日本人C.本次缔约是中外平等协商的结果D.缔约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答案A答案解析题干中“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即《南京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门洞开,故A项正确。漫画中的外国人应为英国人,故B项错误;从漫画中,清朝官员屈膝站立,英国人颐指气使地坐在椅子上可知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解析13.《虎门条约》规定,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B.中国外交主权遭到破坏C.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D.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可得出领事裁判权,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故选D项。材料没涉及关税自主权,排除A项;材料与外交主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也没体现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C项。解析14.下列哪一条约废止了广州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为外商经济入侵打开便利之门()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答案A解析广州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从而废止了此特权,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15.如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国军队D.日本军队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但未劫掠圆明园,故A、C两项错误;日本未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6.恩格斯曾说道:“英法联军对华作战,竟像只是为了俄国的利益。俄国乘机向中国攫夺面积等于英、德两国的领土,同时还狡猾地出来充当衰弱的中国的保护者。”据此可知,这次“对华作战”()A.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B.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C.使俄国获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D.满足了俄国对我国的领土要求答案C答案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乘机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俄国获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满足”说法不符合史实,之后俄国又占我国西北大片土地,故排除。解析17.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林则徐编译这本书的意义在于()A.了解西方列强国情B.改革传统政体C.维护中国司法主权D.宣传商战主张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近代早期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代表,《四洲志》的意义在于使闭目塞听的国人了解到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故选A项。《四洲志》中没有表达改革传统政体的主张,排除B项;维护中国的司法主权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林则徐没有提出过商战的主张,排除D项。解析18.“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部书的作者是()A.林则徐B.魏源C.徐继畬D.徐宏祖答案B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B项。答案解析19.《海国图志》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一认识()A.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进程B.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与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悖答案D答案解析魏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和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主张只在少数的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共鸣,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仍然持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故排除B项,选D项。知识分子的主张不可能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排除A项;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排除C项。解析20.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据此可知徐继畬()A.倡导君民共治B.赞同西方教育C.主张民主革命D.关注美国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可知徐继畬关注美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徐继畬的政治主张,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对西方教育的态度,故B项错误。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D.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外交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失败,说明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失败,对两国实力对比认识不清,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2.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答案D答案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要求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权益,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而不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商业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并未厉行,排除B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已有协定关税的内容,材料中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