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业达标]1.朱元璋曾言:“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文中的“胡”是指()A.匈奴人B.契丹人C.女真人D.蒙古人答案D解析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恢复中原,建立大明,故选D项。答案解析2.明故宫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在,明故宫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下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北京市B.上海市C.西安市D.南京市答案D答案解析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故选D项。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A项错误;明朝从未在B、C两地建都,故排除。解析3.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措施目的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皇帝独揽大权设内阁协助皇帝决策设特务机构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A.明太祖加强皇权B.明朝的君相关系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君主专制答案D答案解析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内阁设立是在废宰相之后,故A、B、C三项均不能反映材料全貌,排除;上述信息都能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加强,故选D项。解析4.朱元璋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时称“殿阁大学士”。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六部权力B.解决废相后的政务繁忙之弊C.代皇帝做决策D.解决司礼监宦官专权的局面答案B解析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故选B项。答案解析5.明王朝在统治初期设立了法外行事的机构以加强专制统治。该机构是()A.政事堂B.内阁C.厂卫D.军机处答案C解析明朝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故选C项。答案解析6.他们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他们是()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故选D项。答案解析7.明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A.“下旨”B.“票拟”C.“封驳”D.“批红”答案B解析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故选B项。答案解析8.“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由此可知明朝后期统治的特点是()A.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B.特务机构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C.特务机构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镇压人民D.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说明特务机构掌握在宦官魏忠贤的手中,故A项错误;特务并非在监督而是监视官吏,故B项错误;“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表明特务机构沦为官官专权、排除异己的工具,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朝后期统治的特点是宦官专权,故D项错误。解析9.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A.历史悠久B.和平交往C.航海创举D.技术先进答案C解析三枚邮票分别体现了人物、外交和技术,与历史悠久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和平交往只体现了外交,没有包括技术,故B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在对外交往、规模和技术上是航海史上的创举,故C项正确;技术先进没有包括外交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0.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A.欧洲大西洋沿岸B.印度地区C.非洲东海岸D.美洲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故选C项。答案解析11.曾参加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记述:“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一个古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番名那没黎洋。”此处的“那没黎洋”最有可能是指()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D.北冰洋答案B解析依据教材地图,在苏门答腊岛以西为印度洋,故选B项。答案解析12.“总督山东沿海抗倭,所辖海疆肃靖。调入浙江,创鸳鸯阵,转战于沿海各地。平定浙江境内倭患,又挥师南下,两度援闽,并入广东境内剿倭,肃清东南沿海倭患。”取得上述战绩的将领最有可能是()A.岳飞B.郑成功C.文天祥D.戚继光答案D解析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排除A项;郑成功主要功绩是收复台湾,排除B项;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排除C项;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故选D项。答案解析13.某历史教材的一课中,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租住权”三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A.明朝的建立和统一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C.中外的交往与冲突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答案C答案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远洋海航活动,是和平交往的成功典范;“戚继光抗倭”是我国明朝时期反抗侵略的重要事件;“葡萄牙攫取澳门租住权”是明朝时期欧洲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殖民活动。因此,该课的课题应该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答案为C项。解析14.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此处的“红毛夷”为()A.葡萄牙人B.西班牙人C.荷兰人D.意大利人答案C解析根据教材,明代称呼荷兰人为红毛夷,故选C项。答案解析1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答案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解析16.明廷封授给某一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这一地区是()A.乌思藏B.建州女真C.鞑靼D.瓦剌答案A解析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故选A项。答案解析17.以下疆域轮廓示意图中,明朝疆域图是()答案C解析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至蒙古地区,故选C项。答案解析18.造成下图中军费开支激增的原因可能是()A.应付清军入关B.抵御瓦剌C.灭亡元朝D.加强西藏治理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所示时段内正值清军与明军交战时期,故选A项。B、C两项发生在明朝初期;西藏未发生重大军事斗争。解析19.“在赫图阿拉城北门东南的一处较高土台上,建有汗王殿。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此地正在举行登基庆典,建立大金国。”此时,坐在汗王宝座上的是()A.完颜阿骨打B.皇太极C.努尔哈赤D.康熙帝答案C解析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故选C项。答案解析20.清朝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这里的“关”是指()A.潼关B.关中C.嘉峪关D.山海关答案D解析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故选D项。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D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而一省之军事、刑名则由他官掌管,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朱元璋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主要不是针对地方藩王,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排除C项。解析2.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法司论囚,拟律以奏闻”前,要“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公平适当),然后覆奏论决”。这一做法()A.实现了权力的制衡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解决大臣专权问题D.起到恤刑慎杀作用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未体现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项错误;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囚犯的司法过程而非大臣专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法司对囚犯判刑,需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等部门认为公平适当,然后覆奏论决,故D项正确。解析3.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高公拱之兼掌吏部,赵公贞吉之兼掌都察院,孙公承宗兼掌兵部,俱出而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内阁并不直接总揽政务大权C.内阁已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B答案解析设内阁在废宰相之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出而启事,入而调旨”可知,内阁虽有票拟权,但不直接管理政务,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干没有提及六部问题,故D项错误。解析4.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答案D答案解析从材料“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该规定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内阁大臣的决策权受到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前后行政效率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这一规定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司礼监太监“批红”,这就形成了内阁和司礼监共理朝政的体制,使辅政制度完善,故D项正确。解析5.《明史·宰辅年表》指出,在明仁宗之后,内阁大学士已经地位尊崇,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内阁职责已等同宰相B.政体运作发生变化C.君主专制不断地加强D.内阁权力已经失控答案C答案解析内阁只是侍从顾问机构,没有具体职任,其职责不等同于宰相,故A项错误;内阁地位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皇帝,故政体运作方式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废宰相之后,内阁的权力完全取决于皇帝,内阁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内阁的权力完全取决于皇帝,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解析6.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A.明朝处理奏疏的程序混乱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答案C答案解析明代皇帝处理密疏的措施,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并非处理奏疏的程序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除了以代表自己意志的内阁和司礼监处理正常程序的奏疏外,皇帝还用“密疏”加强皇权,体现出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故C项正确;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但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D项错误。解析7.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