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辛亥革命[学业达标]1.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的政治事件是()A.清末新政B.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C.兴中会成立D.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故选B项。答案解析2.“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未能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故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推动宪政改革,“皇族内阁”使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故C项正确;“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说明改革的主体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解析3.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据下表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人物: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答案B解析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答案解析4.下图出自2016年第12期《连环画报》中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图中横线处文字应是()A.民有、民治、民享B.自由、平等、博爱C.民族、民权、民生D.民主、科学、法制答案C解析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故选C项。答案解析5.下图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该图片可用于研究近代()A.洋务运动的影响B.西学东渐的进程C.民族企业的效益D.辛亥革命的背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出现于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企业效益,故C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保路运动,它为辛亥革命爆发创造了时机,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6.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可知,清末新政,推动了辛亥革命,故D项正确。A、B两项偷换了主语,排除;C项“各阶层”说法夸大。解析7.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民国成立D.清帝宣告退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10月12日”可知,当时武昌起义刚刚爆发,故选B项。答案解析8.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构建各有侧重。其中,辛亥革命侧重于构建()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制度文明D.生态文明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创立民国,侧重于制度文明,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9.以下对辛亥革命时期人物的称呼不恰当的是()A.首义都督黎元洪B.临时总统孙中山C.逼宫大臣袁世凯D.末代皇帝光绪帝答案D解析清朝末代皇帝为宣统皇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解析10.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出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解析11.下面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本封面图。该书()A.颁布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B.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C.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灭亡D.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答案D答案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行于1912年3月,清王朝统治结束的标志是1912年2月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清朝末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封建专制制度灭亡,而不是“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公民所享有的一系列民主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故D项正确。解析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此后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对政体的调整()A.稳定了全国政局B.有因人设法之嫌C.巩固了共和体制D.遵循了法治原则答案B解析责任内阁制的设置并未稳定中华民国建国初的政局,故A项错误;材料中设置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一定程度上是为限制即将上台的袁世凯,故B项正确;袁世凯上台后破坏共和制,乃至复辟帝制,故C项错误;因人设法不符合法治的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3.阅读下图可以得出,当时的形势是()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C.临时政府迁往北京D.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全国有十几个省起义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A项正确。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图中未反映,故B项错误;该图中临时政府的首都在南京,故C项错误;从图中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答案解析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答案解析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但没有真正起到制约其独裁的作用,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颁布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解析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A.议会主权至上B.分权制衡的原则C.人民主权至上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并没有凸显议会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国家的统治权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共同行使,这本身即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民主权”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的规定是在防范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个人独裁,而非使权力变得日益分散,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答案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故选B项。解析1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自由平等意识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可知,磕头是专制时代不平等的表现,“思考问题”是思想自由的表现,故选A项。答案解析18.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D.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答案D答案解析“根本提高”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众的参政热情,故B项错误;“平等的社会制度”表述有误,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识”“不敢”“不能”到“今皆为主人”的民众心理变化可知,D项正确。解析19.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D.脱离了中国实际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主要是强调进行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而忽视民生改革,说明改造社会的成果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当时民族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未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际,故D项错误。解析2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把辛亥革命作为“分界线”的史实依据是()A.清帝退位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武昌起义D.中国同盟会建立答案A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化的历程,A项正确。B项是中国开启民主化的法律文献,与题意不符,排除;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集中爆发,并不能成为辛亥革命的分界线,排除C项;D项发生于1905年,与1912年清帝退位时间不符,排除。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答案B答案解析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洋务运动后期即已出现,故A项错误;随着近代商会的发展,平等、自由等观念不断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故C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D项错误。解析2.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答案C答案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年,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体现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是否崇高,故D项错误。解析3.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到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