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业达标]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答案A答案解析夏商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政权,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汉朝之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选A项。解析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其中刘禅为蜀汉第二任统治者)符合公元222年政治局势的是()答案B答案解析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偏安江南。故选B项。解析3.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至夷洲,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答案C答案解析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一百年为一个“世纪”。题干中“公元230年”即公元3世纪30年代,应是处于公元3世纪的前期。故选C项。解析4.“五胡内迁”是指魏晋时期中国北方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大量迁入内地。其中灭亡西晋的是()A.匈奴B.羯C.氐D.羌答案A解析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故选A项。答案解析5.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北方士族政治的兴起答案A解析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在此期间,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是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答案解析6.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B.蜀汉C.孙吴D.东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联系所学曹魏定都洛阳,故可以得出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曹魏,故选A项。蜀汉、孙吴、东晋均定都在南方,故排除B、C、D三项。答案解析7.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答案D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经过长期混战,南迁各族之间及与汉族之间逐渐交融。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北方汉族大批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江南开发,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融合,故选D项。解析8.东晋建立之初,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B.外戚干政C.宦官专权D.士族擅权答案D解析“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士族执掌朝政,共享皇权的现象。故选D项。答案解析9.唐朝诗人盛万云:“金陵(今南京)百万户,六代帝王都”。此处的“金陵”即是南朝时期的()A.洛阳B.长安C.邺D.建康答案D答案解析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东晋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故选D项。解析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导致中国政治中心转向南方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交往。故选D项。答案解析11.北魏孝文帝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政治危机。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由南迁到北B.由北迁到南C.由东迁到西D.由西迁到东答案B解析孝文帝迁都是从平城迁往洛阳,属于由北迁到南,故选B项。答案解析12.“(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重视,故选A项。答案解析1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答案B解析B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答案解析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可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中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其中统一北方近百年的是()A.东魏B.北齐C.北周D.北魏答案D解析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故选D项。答案解析16.鲜卑是中国古代民族东胡族的一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鲜卑人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一时期,鲜卑族政权曾被________政权统一。()A.隋朝B.北魏C.前秦D.北周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政权曾被哪一政权统一”。四个选项中只有前秦属于十六国时期,故选C项。答案解析17.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交融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答案B答案解析由题干图片“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故选B项。解析18.下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D.甲乙丙丁答案C答案解析甲为三国对峙时期,乙为西晋代魏后,北周是灭北齐后统一北方的,而东魏被北齐所灭,综合上述分析,排序为甲乙丁丙。故选C项。解析1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这主要是因为()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孝先于忠”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选拔官员,受家族利益影响,强调“孝先于忠”,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普通社会民众的主流意识,故B项错误;强调“孝先于忠”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解析2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C解析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远古时期;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项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古代历史学家()作品曹操形象作者和身份创作环境《三国志》治世之能臣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1.以魏为正统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裴松之注三国志》叛汉逆臣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1.受伪魏论的影响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A.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C.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始终受正统观念的左右答案B解析A项中“不可能客观描述”,C项中“调查考证难以……”,D项中“始终受……”等说法太绝对,排除;从材料中不同作者在不同环境下对曹操形象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可知,B项正确。答案解析2.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答案D答案解析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已在题干中有表述,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题干中“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并结合所学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以藩屏周可知,晋武帝意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故D项正确。解析3.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超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A.开发江南地区B.加强控制地方C.强化君主权威D.顺应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题目中并未说明郡县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讨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州郡县的设立牵涉到少数民族,顺应民族交融之说不成立,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4.《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答案C解析“无岁不奉朝贡”反映出国家分裂并未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西方交往,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5.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士族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答案B答案解析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以二王为代表的琅邪王氏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士族,“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当时东晋国家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解析6.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解析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其权力来源于君主,皇权越是强大,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相对削弱,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7.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这反映了当时()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C.士族势力膨胀皇权衰弱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答案C答案解析由材料中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却被赶出,说明士族并未依仗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士族是否把持官吏的任免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却被赶出,说明士族势力大,皇权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8.下图是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