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学业达标]1.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蒋介石做出了以礼相待的姿态,但国民党没有做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和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提出,才使得谈判的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材料表明了()①共产党和平建国的诚意②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③全国人民渴望和平④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谈判的程序和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提出”体现了共产党和平建国的诚意;材料“国民党没有做谈判的任何准备”体现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①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排除③④。故选A项。解析2.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A.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B.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C.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D.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答案C答案解析重庆谈判破裂的真正原因在于蒋介石一方,由材料中的“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可知,这时中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蒋介石想维护军事上的绝对统一,实质意味着要中共放弃对革命军队的领导权,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发生在重庆谈判之后,故排除。解析3.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B.广大人民渴望和平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答案C解析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部队还在大西南和大西北,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为内战争取准备时间,故选C项。答案解析4.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分析可知,材料中“战略失误”指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因此在此之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A、B两项发生在全面进攻之前,故排除;“战略失误”指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故排除C项。解析5.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A.市场上粮食和食品供不应求B.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C.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D.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答案B答案解析材料表明,上海市民抢购大米源于货币贬值的恐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末期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使得金融体系彻底崩溃,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表述都未能反映材料的实质,排除。解析6.“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B.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崩溃C.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推动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现象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采取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后果,这一现象加速了蒋介石政权的崩溃,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崩溃,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A、B、C三项都是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故排除;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经济困局,而不会出现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D项错误,符合题意。解析7.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A.欺骗国内国际舆论B.确保民主政治的实行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法统”“根本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表象,不是实质;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答案解析8.中国共产党的某一措施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这一措施是()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C.解放区的战略反攻D.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答案A解析1947年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答案解析9.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B.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挺进大别山C.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D.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爆发时间是1919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卢沟桥事变时间是1937年,挺进大别山时间是1947年。故选D项。答案解析10.“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A.挺进大别山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A答案解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故选A项。B、C、D三项都发生在战略反攻之后,故排除。解析11.“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包围圈,逐鹿我中原。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这首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A.国民革命时期B.红军长征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事件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故选C项。其他三项与此事件的时间不符,排除。答案解析12.下图《关起门来打死狗》是张汀先生的漫画作品,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关起门来打死狗》及图片中的“东北蒋匪”“锦州大捷”等内容可以判断该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东北地区的辽沈战役,故选A项。淮海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故排除B项;平津战役发生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故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克南京,故排除D项。解析13.下图为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形势图。该战役()A.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统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D.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答案D解析由图中“徐州”“陈官庄”“华东野战军”等信息分析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最多的一场战役,故D项正确。A项与渡江战役有关,故排除;B项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排除;C项指的是平津战役,故排除。答案解析14.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以上信息表明上述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A.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B.国民党统治腐败C.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支持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可以看出,解放区的百姓全力支持是材料中战役胜利的原因,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解析15.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答案C解析根据“西柏坡”“三个战役”等信息分析可知,三个战役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中的三大战役,其结果是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C项正确。答案解析16.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说明()A.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D.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调整政策答案C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是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材料所述主张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因此这些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C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3月召开,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抗日战争也早已结束,排除A、B两项;D项“民族解放战争”说法错误,排除。解析17.1948年12月24日和30日,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与共产党举行和谈。与此同时,程潜、张轸及河南、湖北、湖南的参政会都致电蒋介石,表达了同样的主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对时局认识有分歧B.美国主张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C.国统区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蒋介石下野D.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答案D答案解析随着三大战役的陆续进行,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争取喘息时间,国民党要求举行和谈,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解析18.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指的是井冈山会师,①正确;“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②正确;“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指的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无关,③错误;“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的是红军长征的场景,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C项。解析19.下图是关于解放战争的一副油画,对此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A.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答案A解析油画表现的是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总统府。这意味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故选A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故排除B项;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故排除C项;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是指北平谈判,故排除D项。答案解析20.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表述正确的是()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C项。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如图是近代中国漫画家张漾兮1945年发表的漫画《小距离》,据此可知作者()A.谴责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B.揭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的真面目C.讽刺了民主党派的和平迷梦D.赞赏了蒋介石团结抗日的努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团结谈判”“小距离”“团结统一”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5年的重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