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学习目标•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他的宗主国魏国被消灭之后,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企图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钓大鱼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国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故辙,还是学蔺相如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板书导入新课《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根据战国末年著作整理而成,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反映了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作品介绍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秦王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唐雎简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jū)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初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停顿;2、读流畅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ă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yōng)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ă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合作学习一(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开端)二(2、3)写唐雎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与高潮)三(4)写唐雎取得胜利。(结果)1.梳理文章结构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过渡《战国策》论证说理严谨,笔锋犀利,这篇文章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论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现在咱们就来体会一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对……说;告诉想要用交换助词加强语气答应给予恩惠很好即使这样从想;愿意它不高兴因此派到出使读第一部分疏通文意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块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到秦国。本文几乎全由对话构成,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出人物个性。咱们仔细体会这几个人物的对话,看看他们都具有什么性格特点。(一)学习人物的对白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1.细读秦王的话,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些句子看出来?从中看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可以看出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名易实夺的心理。秦王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十足的骄横性格。可见阴险狡诈,盛气凌人。探究课文2.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秦王派使臣传话,说要以五百里地交换仅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安陵君知道,这是秦国一贯的欺诈伎俩。公元前312年,秦国谎称割让六百里地换取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事后却说只是答应给楚国六里地;公元前283年,秦国谎称以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君臣识破其诈,蔺相如使秦而完璧归赵。秦国与魏国的交往,更是“百相交也,百相欺也”如今,安陵君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他的宗主国魏国已经灭亡,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他却从容不迫,以安陵是祖先的遗产为借口,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可谓绵里藏针,柔中带刚。安陵君3.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不悦,安陵君不安,为了平息秦王的怒火,保全安陵,这样把唐雎推上了历史舞台,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的斗争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艰巨程度显而易见。从而演绎出安陵小国最后的落日辉煌,凄怆而又悲壮。这是事情的起因,秦国与安陵国因土地问题产生矛盾,这一部分为下面的情节作铺垫。以下重点写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面时的对话。作者这种剪裁材料的眼光与胆识值得我们学习。小结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为什么况且使……灭亡表转折凭(借)存在的原因把……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置意。错通措扩充表转折违背(背叛)看轻回答顺接即使难道只是像这样读第二部分疏通文意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来五百里呢?”1.细读秦王对唐雎的话,你认为秦王所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从中看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a.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在委婉中透出威胁之意。“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b.接着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言外之意就是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C.但由于他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及其狡诈。d.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的“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词。短短几句,(可见虚情假意、骄横狂暴、盛气凌人)探究课文2.唐雎是怎样反驳的?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外交使臣,面对强悍的秦王,他英勇无畏,成竹在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锋中,他部位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而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当秦王以“逆寡人”“轻寡人”责难时,唐雎立即加以否定,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明维护国土的坚定信念。“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不同点: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回答直接拒绝,态度更为坚定有力。3.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这是双方的第一个回合交锋,敌对双方尚能在理性的氛围中交锋。秦王继续道貌岸然,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并夸耀他“灭韩亡魏”的武功,企图一举击垮唐雎的意志。面对这样的压力,唐雎沉着冷静,从容迎战,以一个“否”断然反驳,最后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作进一步反击,在假设与让步中带出坚定,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这必然会激怒秦王。由“不悦”到“怫然怒”,矛盾发展了,尖锐了,唐雎如何应对呢?于是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小结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盛怒的样子曾经听说平民摘掉帽子光着脚把撞地罢了平庸无能的人读第二部分疏通文意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通“苍”发作吉祥不祥从降示和穿丧服拔出站起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从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样子,有胆识的人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因此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1.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秦王为什么这样说?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探究课文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4.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你要我的地,我要你的命。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5.唐雎“挺剑而起”说明什么?善于抓住斗争时机,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第二个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的重点,所以写得最详细。这一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更加尖锐激烈,最后达到白热化。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天子之怒”的“流血千里”尚需发动,远在天边;“布衣之怒”的“流血五步”却在眼前。所以,唐雎的“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