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散文(1)13沙田山居学国学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品悟】当义与富贵相违背时,选择“义”才是君子之能。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品悟】团结是大多数人之间的事,勾结是就少数的私利而言的。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品悟】君子之过如同日食、月食,人人都可看到,只要能改,还是“好同志”。夯基础一、作者名片余光中(1928-2017),原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进修,获艾奥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多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及翻译工作,自称此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作品有《余光中诗选》、《听听那冷雨》等。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二、背景剖析余光中早期的创作思想倾向强烈地显示了西方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无非是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余光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向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作,对乡土文学尤其关注,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余光中于1947年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就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三、知识链接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往往借助具象,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四、识记字音1.字音辨识(1)单音字。湛.湛()夏圭.()绸缪..()浩淼.()玄.奥()樯桅..()赫.然()阒.黑()天籁.()峭峻..()朝暾.()崦嵫..()余曛.()眈.眈()肘腋..()肩膂.()踞.()茸蒙.()联袂.()氤氲..()纤.毫()沟壑.()蹂躏..()奔踹.()曳.()蟠蜿..()桓.景()(2)多音字。①佛佛.教仿佛.②屏屏.障屏.息③磅磅.礴磅.秤④番轮番.番.禺⑤载登载.载.客⑥纤纤.维纤.夫答案:(1)zhànɡuīchóumóumiǎoxuánqiánɡwéihèqùlàiqiàojùntūnyānzīxūndānzhǒuyèlǚjùmēnɡmèiyīnyūnxiānhèróulìnchuàiyèpánwānhuán(2)①fófú②pínɡbǐnɡ③pánɡbànɡ④fānpān⑤zǎizài⑥xiānqiàn2.字形辨认(1)miǎo()小缥miǎo()浩miǎo()(2)qiánɡ()桅qiánɡ()薇稼sè()(3)qù()黑qiǔ()粮xiù()觉(4)绸móu()荒miù()静mù()答案:(1)渺缈淼(2)樯蔷穑(3)阒糗嗅(4)缪谬穆五、正确理解词语浩淼:形容水面辽阔。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或大怒。文中指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天籁:自然界的声音。肩膂:肩背。膂:脊骨。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阒黑:寂静而黑暗。阒,形容没有声音。蟠蜿:弯弯曲曲的样子。莽莽苍苍:形容广阔,无边无际。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海晴午千顷碧蓝海上三景风起此开彼落夜深渔火赫然1.作者在文中围绕“海”与“山”写了哪些景?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早晨马鞍山奇拔而峭峻……使朝暾姗姗来迟山上三景黄昏鹿山巍然而逼近……太阳的葬礼夜晚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2.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山海之美,展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3.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把山比作高僧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山也就像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但是山和大陆却是相连的,并没有了断“尘缘”,“我”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超然”的“山人”。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写“乡愁”蓄势。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突出文章的主旨。“成了山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5.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首先交代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6.作者在课文第三段写到沙田山居的美丽风景,也自称是个“山人”,但在文中结尾却说“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前后表达是否矛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矛盾,面对“人为骚音”,诗人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对祖国之情,摆脱不了魂牵梦绕的乡愁,用三个典故表明下楼去为祖国统一出力。山景好愿做山人,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怀人世间,自然景色不是作者的终极追求,他做不得“山人”,他魂牵梦绕的是边愁、乡愁,是祖国、民族。因此让他心动神往的是来自大陆的声音。3.文章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这首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明朗化,表达了作者眷恋故乡、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4.能否把“乡愁”理解为一种精神的情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乡愁不限于地理,有的乡愁是和文化、历史、民族有关的,有的与时间有关,有的与空间有关,不可把它狭义地理解为对故乡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5.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体现在多处的用典和化用古诗句。用典如“陶菊”“苏月”“洞里桃源”“桓景”“王粲”等。化用古诗句如“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化用的是杜甫《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相看两不厌”直接化用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则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中的诗句。总之,文章透露着浓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读这样的文章不知不觉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一、内容梳理二、主旨把握这篇文章,作者以含蓄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写沙田山居周围的群山及海水的优美独特的风景,以及山居生活的心情感受,作品字里行间无一字写乡愁,却通篇都蕴藉着淡淡的乡愁。三、艺术特色1.寓情于景,以情驭景。文章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但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乡愁,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2.语言含蓄而优美,古雅而有韵味。文章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山居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真挚可信。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句式,古诗句的化用,都增强了语言的韵味。3.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首先,开头一段提到“马远夏圭”“重九”“中秋”,这一切都与最后的诗句“五千载”的文化相照应。其次,开头作者在阳台上看到“大陆的莽莽苍苍”与结尾部分“不能不下楼去”(意为回归祖国)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