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1长恨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长恨歌一、【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答案】采地黄卖地黄【解析】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二、【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2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3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有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钅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顶峰。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体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上,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答案】C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4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过。【答案】C【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重性情,轻声色”之说于文无据。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美的诗歌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趣,才能引领心灵进行思考。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瘪三、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问。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试问每一个诗作者,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表示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长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地漠视,导致人性的脆弱易折。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棵芦苇。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位诗作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这种力量的强大在诗歌中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像沙场秋点兵,缺乏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5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诗作者都要明确的。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进程中更新发展着。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需要自我意识的跟进。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一个时刻高度自觉而清醒的人。但在中国浩荡的诗人队伍中,能保持这样在诗艺上自觉且清醒的人,恐怕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我们的诗作是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而不是为诺奖而存在。(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1.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不论繁简,不论有无哲思,只有能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B.诗歌作品倘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C.要想使得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作者就要彻底抛弃观摩与反复重临。D.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答案】B2.对当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观的扭曲。B.当今某些诗人受教育与生活的影响,自身的人性脆弱易折,从而缺乏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C.在中国浩荡的诗人队伍中,那种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醒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D.某些诗歌创作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原则的根本原因是某些诗作者习惯了在6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答案】D【解析】D项,“某些诗歌创作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原则”是当前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而“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是另一种表现,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B.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模糊以及自身审美素质不高的问题,又有诗艺水平低的问题。C.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棵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人们都像芦苇那样软弱的话,就不会有伟大诗人的诞生。D.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既能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又能自我意识地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答案】B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