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和艺术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二)人物轶事标点的稿费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3-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一)背景链接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文章题目中的“刘和珍”,即是当年“三一八”惨案中倒在反动派枪下的一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面对暴行和流言,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篇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奋勇前行。(二)常识整理散文,文学体裁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三)博览悦读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起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一处是“反复细节”。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4-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另一处是“再现细节”。在第五部分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精思附会的结晶。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洗涤(dí)(2)踌躇(chóuchú)(3)桀骜(jiéào)(4)赁屋(lìn)(5)黯然(àn)(6)不惮(dàn)(7)尸骸(hái)(8)虐杀(nüè)(9)呻吟(shēnyín)(10)浸渍(jìnzì)(11)绯红(fēi)Ⅱ.多音字-5-1.组词辨析法(1)干(2)当毫不相干(ɡān)干练(ɡàn)长歌当哭(dàng)当之无愧(dāng)(3)菲(4)攒菲薄(fěi)芳菲(fēi)攒射(cuán)积攒(zǎn)(5)创(6)阿惩创(chuānɡ)创新(chuànɡ)山阿(ē)阿姨(ā)2.语境辨析法(7)有个仆(pú)人饿极,随主人上城,见市上有卖馒头的,就伪装着大叫一声,仆(pū)倒在地。主人惊问其故,仆(pú)人说:“我一向怕馒头,所以晕倒。”(8)两岸人民拥有共同文化这一事实不会因为陈水扁拐弯抹(mò)角的几句吞吞吐吐的话而被抹(mǒ)杀。(二)写准字形(1)(2)作yī(揖)舟jí(楫)好高wù(骛)远趋之若wù(鹜)(3)(4)ān(谙)熟万马齐yīn(喑)雉dié(堞)dié(谍)报(5)(6)chuō(戳)穿jié(截)断和ǎi(蔼)暮ǎi(霭)(7)(8)气ɡài(概)慷kǎi(慨)yǔn(殒)身不恤yǔn(陨)石(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2)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语境运用(辨析正误)在孩子意外伤亡后,全家长歌当哭,沉浸在悲痛之中,但有关单位却殒身不恤,也太没有人道了吧。辨析:“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没有“痛哭”之意。“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不是指死后不加以抚恤。Ⅱ.易混辨析1.徘徊vs徜徉课本原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辨析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6-行。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即境活用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得意时徜徉花间小道不可忘形,失意时徘徊犹豫不必自弃。2.爆发vs暴发课本原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辨析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爆发”多指人为的大的或抽象的现象、情况突然发作,如力量、情绪、事变等;还特指火山爆发。“暴发”多指自然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还可指一个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即境活用这些暴发户多性情暴躁,发作起来犹如火山爆发。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文章共七部分,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答:明确:①写作缘起,记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2.从本文结构看,全文七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思路是:目的——回忆——总结。(1)第一、二部分反复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就是交代写作本文的三个目的:悼念先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2)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刘和珍在学潮中的事迹和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经过,愤怒地控诉反动派的暴行,驳斥他们的无耻谰言,呼唤庸人们从沉默中爆发。(3)第六、七部分总结“三·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探讨它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人物形象。(一)阅读课文第二至六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在第二部分,作者两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个“必要”有何深意?答:-7-明确: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记住这笔血债不要忘记。两次“必要”,突出了写作缘由。2.文章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答:明确:(1)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青年;(2)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的青年;(3)黯然虑母校——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的青年;(4)欣然去请愿而被害——勇敢无畏。3.联系语境,分别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并写出句子的深层意蕴。(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答:(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答:(1)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深层意蕴: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2)明确:“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居然”二字说明一是出乎意料后的惊诧,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而”“即”把作者这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深层意蕴:这一句子突出表现了反动军阀的卑劣行径比作者想象的要严重。4.第四节中“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缘由”有哪些?答:明确: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5.第五节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一下。答:明确: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并非伟绩、武功,作者反话正说,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6.第六节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8-答: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大量的木材”比喻残酷的流血斗争,“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作者以“煤的形成”做比喻,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并沉痛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法。(二)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7.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在下列表中填上相关内容)哪类人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