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20 游褒禅山记(2)本练案共2页,满分40分,时间40分钟。一、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5分,每空1分)1.作者认为要想做出一番大事业,就要有三个条件。其中“__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2.“__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可以无悔矣,__其孰能讥之乎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3.作者从石碑文字漫灭引出后人的胡乱猜测发出自己的感慨:“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何可胜道也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游灵岩记[明]高启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注]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邦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棨胜,莫可蒐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其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遁,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识于今而素昧于昔也。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皆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2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注】 具区:太湖的古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盖以节行者之力 节:节省B.有轩以直洞庭之峰 直:直达C.游此虽甚亟 亟:屡次D.宜其目领而心解 领:看到【解析】 直:正对着。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登灵岩山经历的介绍,通过不同人登山时灵岩山所表现出的姿态,引发一种对生活的思考。B.群山之中,灵岩山身姿挺拔,一枝独秀,像是不愿意与众山峰排列在一起。因此,看到这座山峰的人,都认为它有特殊之处。C.灵岩山上的西施之洞、浣花之池等,都是吴王夫差当年设宴游玩的地方。这就为这座山峰增添了文化气息。D.灵岩山是一座趋炎附势的山,像高启这样浅薄的人到来时,便把幽境胜景都隐藏起来,而当长官来游时,则大献殷勤:登高山,则让优美山景自然出现;进深山,就让奇石突然出现。【解析】 “灵岩山是一座趋炎附势的山”只是作者的一种感受,并不是事实;“像高启这样浅薄的人”也不恰当。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5分)译文:这与众不同的山,尚能根据不同的人来表现自己不同的态度,更何况与众不同的人呢?(2)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5分)译文:有这样的山而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解析】 翻译时注意重点字词,第一句的“山之异于众者”和“人之异于众者”是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自见”是宾语前置句;第二句的“非”“尽”“乐”为得分点。【参考译文】3吴城的东面没有山峰,只有西面有山峰。这些山峰连绵不断,众多而富丽,起起伏伏,而灵岩山在这些山峰中间,身姿挺拔,一枝独秀,像是不愿意与众山峰排列在一起。看到这座山峰的人都认为它有特殊之处。爬这座山的时候,需要仰着脸向上走,在半山腰处有一个小亭子,大概是为了节省路人的体力而建的,到这里,人们就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从亭子稍微向上走,有一个幽深的洞穴,名叫西施之洞;洞里有一汪水量很大的泉水,名叫浣花之池:这都是吴王夫差当年设宴游玩的地方。再往上走,有一座草堂,可以供游人停留休息;有一个琴台,可以站在上面向四周远看;有一个有栏杆的长廊,正对着洞庭山的山峰,这个小轩叫作抱翠;还有一个小阁子,可以俯瞰太湖的波涛,叫作涵空阁。它在山水之间动荡着,因此号称奇观阁。大概吴郡最美的山,就是灵岩山;而灵岩山最美的风景,就是奇观阁。我是吴地人,虽然屡次到此游玩,然而这些山峰常常把幽境胜景都隐藏闭塞起来,找不到幽境胜景,也就挑不出差错,好像灵岩山存心鄙视我这样的浅薄之人。今年春天,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人饶公和十位门客再一次游览。(长官来游,灵岩山就大献殷勤。)登高山,则让优美山景自然出现;进深山,就让奇石突然出现。山间雾气也为长官而舒展,就连杉树桧树都为长官的到来而起舞。不论是明显的,不明显的,大的,小的,争着呈现它们的姿态,或打开,或敞亮,或显出,或展露,没有什么隐蔽躲闪,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过去一向并不了解。这与众不同的山,尚能根据不同的人来表现自己不同的态度,更何况与众不同的人呢?饶公游完这座山后很有心得,于是让那些门客赋诗,并嘱咐我为这件事作一篇记。我说:“天下奇异的地方并不多见,人在登山时能够顺遂也不是常遇到的,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现在灵岩山作为一座名山,各位都是当今的名士,大概就是山正在等待着而人也正遇上了,这怎么能是偶然呢?这应该是人用眼睛看到,心里理解,而景物被领会到,理趣被体会到啊。而像我这样浅陋的人,也跟着一起享受游山之乐,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我算饶公的年龄最小的一个门客,然而敢执笔做记而不推辞的原因,也是因为能够私下里记下这种幸运啊。”十位门客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4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①,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注】 ①卑庳(bì):低矮。庳:原作“痺”,误。迫隘(ài):狭窄。②瀵(fèn)涌:水从源头喷出。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控:控扼,引接B.山之胜盖自此始 胜:名词,美景C.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盛:盛大D.于林薄间东南望 薄:草木丛生的地方【解析】 盛:炎热。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5A.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B.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C.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D.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解析】 从山的位置来看,“西南……”和“前……”分别从两个方位说明,所以排除AD;“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不合实际,绵延数百里的山应该是山脉了,不会是“独秀”,中间应该断开。所以排除B。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解析】 第三段还有较大篇幅以重彩浓墨描写了山峰的美姿美态。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5分)译文:那些畏惧险途的人有的不敢走,然而百丈山值得一看的地方,到这里也就穷尽了。(2)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5分)译文:于是分别写小诗来记述所到的地方,呈现给同游的各位,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解析】 翻译时候注意重点字词,第一句的“或”意思是有的,“然”是然而、但是,“是”意思是这,“穷”意思是穷尽;第二句的“因”意思是于是,“别”意识各自、分别,“以告”为省略句。【参考译文】登上百丈山约三里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6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