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思维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对重大实际问题不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研讨,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而且是很危险的”。这就是说,战略思维不但是每个领导者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具体表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从方向、全局和长远去思考问题,既能准确地对问题内部的诸多复杂要素进行排序和分类,又能从中分辨出主要因素和总体性质,并能研判发展趋势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战略思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关系到领导干部是否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时代责任,驾驭复杂环境、抓住机遇、取得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一、把握全局,善于从战略高度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中国共产党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具备世界性的历史眼光,能够既从世界看中国,又从中国看世界,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把握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高瞻远瞩,纵横捭阖,带领全国人民先后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自然界的一系列风险考验,显示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高超领导能力。从基础理论的角度来说,战略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战略思维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领导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战略思维的基本内涵,首先是战略整体观或全局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要求。因此,对于战略思维来说,把握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首要的是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解决问题分不开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也是邓小平同志运用战略思维进行谋划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战略问题,留下了许多体现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统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光辉著作,如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等。这些著作为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从战略全局高度正确解决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战略思维还是一种预见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树立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观点,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2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大历史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发展战略更离不开预见性战略思维。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战略思维能力是综合性素质,但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战略意识、战略思维。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之所以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首先是由领导干部工作的辩证性质决定的。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都要独挡一面,独立负责一定范围的工作。相对于更大范围的工作来说,处在一定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局部,相对于更小范围的工作来说,这种工作又具有全局上的性质。因此,增强全局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使自己的工作自觉地服从工作全局,为全局形势的改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驾驭自己工作的全局,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地方和部门的大发展。不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增强全局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说,“自古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因此,领导干部的职位越高,领导的范围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大,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这就更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时时处处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自己的工作。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好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因此,我们必须认清问题的本质,抓住主要问题,把注意力放到全局问题上。全局性的问题抓住了,抓好了,纲举目张,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全局观念,不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就有可能导致工作上的满盘皆输,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二、认识规律,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战略是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的认识,因而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这样,为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而进行的战略思维,就不能不具有理论思维的性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但是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当然,不同哲学观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对同一问题可以得出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结论,对战略方向也有不同选择。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对于民族群体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个体特别是领导个体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学习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产生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就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战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正是我们党“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战3争战略的形成、成熟和实现的过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的第二次飞跃即产生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形成、成熟和实现的过程。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的过程,总是与理论成熟的过程相伴随的。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正确的理论作为对客观事物发展中内外矛盾的全面客观的把握,正是与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因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了战略思维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增强理论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战略思维水平,还必须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具有文史经哲数理化生无不精通的才能,但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却是必须具备的。用列宁的话说,“只有用人类全部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其结晶)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领导干部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还要抓紧学习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习经济学,一个是学习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节奏在加快。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注意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要说充当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家了,就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将难以胜任。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说,为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学会把自己经验性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1]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有了对事物全面、客观、动态的认识,想问题、作决策的战略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就能从战略高度谋划工作,领导工作就会主动。因此,善于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把握客观规律,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三、顺应时代,变革领导思维方式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也导致了领导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凝固性和单一性。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领导思维方式必须进行革命性变革,从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4首先,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封闭思维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生产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规模狭小,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导致领导思维方式的狭隘和封闭。其特点:一是封闭性;二是保守性;三是片面性。开放思维是指领导者大脑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处于扩散状态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一是广阔性。开放性思维既注重事物内部联系,又注重事物的外部联系;既注重纵向比较,又注重横向比较。纵横交错,因而视野广阔。二是变动性。开放性思维不是静止的、僵化保守的,而是随着事物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能不断地接受新信息,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预见性。能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实把握未来。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领导思维方式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既看到内部条件,又看到外部环境;既看到国内,又看到国外;既看到过去,又看到现在与未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人们的这种关系,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然而在那时,孟子就提出“虽有知慧,不如乘势;虽有基(锄头),不如待时”的论断,显现出一个先哲的思想光辉。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战略思维的原则:“乘势”、“待时”。势:形势;时,时机。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势”和“时”的重要,并用“乘”和“待”这两个动词,把主观与客观,局部与全面的关系联系起来。宋朝的苏洵又从反面做了相应的论断:“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当然他们的“天下”的概念,决不是现在的全球概念,但它也已经突破了当时当地的时空,使思维具有了相对较大的宏观性。如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一点鼠标,瞬间世界大事便溶入斗室之内,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网络之中,毫无例外地受到网络的这样那样的影响。如果在这样的时代面前,还妄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那么只能是一种愚昧和无知了。其次,要从静态走向动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环境变化很小,使领导者逐渐形成一种静态思维的习惯。所谓静态思维是以程序性、重复性为自己的思维特色,它要求思维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达到固定的思维成果。整个思维过程可以重复、再现,周而复始。其特点是凝固性、单一性和经验性。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一日千里,真正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显然,单一的静态思维方式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领导思维必须从静态走向动态。所谓动态思维是一种追踪事物变化的思维,它是一种运动的、调整的、不断择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要根据事物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以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其特点是动态性、开放性和选优性。所以,面对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必须从静态走向动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掌握决策的主动权。再次,要从单维走向多维。小生产社会里,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领导活动内容比较简5单,因而领导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而现代社会,变化节奏快,活动范围广,牵涉内容多,单维思维方式已远远不能驾驭这种复杂的局面领导思维方式必须从一维走向多维。所谓单维思维,就是领导思维主体从某一方面或遵循某一固定的思维指向,来透视或把握领导思维客体的过程。其特点是片面性、直线性和教条性。所谓多向思维,是指领导思维主体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