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库-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3、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4、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5、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6、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规范,用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伦理道德规范。7、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8、占有权能: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9、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10、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1、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交易费用和狭义交易费用两种。广义交易费用包括一切非鲁滨逊经济中出现的费用,即为了冲破一切阻碍,达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无形的成本。狭义交易费用是指市场交易费用,即外生交易费用。包括:搜索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约费用。13、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14、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15、法人企业制度: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6、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17、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用向国民征税的收入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这类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国家电网、国家政策性银行等。18、基础产业: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19、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20、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21、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22、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23、企业共同治理: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24、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25、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的过程。26、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包括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27、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28、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一般表现为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29、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30、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31、绿色GDP:由于GDP只是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计量,并没有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因此,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色GDP,也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3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33、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4、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35、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36、后起者优势:就是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37、经济全球化: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38、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即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39、“看不见的手”: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40、“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41、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和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42、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43、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44、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45、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二、简答题1、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答: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践,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需要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并根据现实修正理论(根据现实修正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其具体内容包括: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2、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答: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二是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意义: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和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