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在原始社会我们能够见到的场景是()①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②人们通过召开氏族会议管理集体事务③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所有④氏族贵族占有氏族成员的劳动成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特征。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故①正确;氏族是基本的单位,通过召开氏族会议管理集体事务,故②正确;土地归全体成员共同所有,排除③;氏族贵族不占有氏族成员的劳动成果,排除④。选A。解析2.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阶级的出现。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①正确;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故③正确;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排除②;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排除④。选B。解析3.奴隶社会是存在残酷剥削的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存完全受制于奴隶主,奴隶的生死也在奴隶主的操控之中。奴隶社会残酷剥削存在的根源在于()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B.生产资料私有制C.国家等专制工具的建立D.奴隶阶级的抗争解析本题考查阶级存在的根源。阶级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故答案为B。A、C、D不属于阶级剥削存在的根源,排除。解析答案B答案4.有人认为奴隶社会存在着最残酷的剥削制度,所以奴隶社会的建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在于()A.把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B.把握阶级剥削的残酷性C.把握国家等专制机关的完善程度D.把握统治阶级人数的多少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进步的标准。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A。B、C、D都不属于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排除。解析答案A答案5.伴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社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形态在战国时代步入了封建社会。下列关于封建社会表述正确的是()①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土地和劳动者②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③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④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开始出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地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排除①;国家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排除④;农民可以获得除地租之外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故②正确;地主主要通过收取地租的形式剥削农民,故③正确。选C。解析6.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封建地租是地主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超经济强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封建社会的地租()①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②反映了地主与农民的剥削关系③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④是封建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地租。地租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①正确;地租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②正确;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排除③;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排除④。选A。解析7.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①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对生产力的制约②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③消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根源④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通过圈地运动,破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故①正确;通过圈地运动,使劳动者失去土地,资本主义发展获得大量廉价自由的劳动力,故②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破除,并没有改变私有制制度,排除③;圈地运动目的在于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不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排除④。选A。解析8.与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更加隐秘,工人付出劳动获得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榨取剩余价值B.提高纳税税率C.降低工人的工资D.推动科技进步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要通过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实现,故答案为A。B、C、D不属于剥削方式。解析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②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引发的③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④表明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过剩,故①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②正确;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发展导致经济危机,但不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排除③;经济危机是一种相对过剩,并不是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排除④。选A。解析10.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任何调整,都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痼疾,最终都会引发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这是因为()①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得到改变②资本主义阶级斗争没有改变③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没有改变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没有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任何调整都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没有改变,故答案为①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弊端没有解决,不在于阶级斗争的存在,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②;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不断变革,排除④。选B。解析1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社会的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或者寄托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注定其必然要失败。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弊端是()①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③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④认为资本主义不会被取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通过改革方式变革社会,②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③正确。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等弊端,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趋势,排除①④。选C。解析1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伟大转变的理论基石是()①空想社会主义②唯物史观③剩余价值学说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石,②③入选。①④是历史前提,排除。选C。解析答案C答案13.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意义。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可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故排除A、B、C,答案为D。解析14.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表明()①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无产阶级斗争相结合②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③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永恒的价值④世界各国要主动打破科学社会主义的制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作用的发挥。材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实践和国情结合,故答案为①②;科学社会主义要与时代发展同步,排除③;材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与具体国情的结合,没有涉及打破其制约,排除④。选A。解析15.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A.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强大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C答案解析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特权,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力量强大,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与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有千丝万缕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C。解析16.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②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③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以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为前提的④只有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B答案解析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前提,①④正确,排除②③,答案选B。解析17.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②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③中国革命的性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城市包围农村的正确革命道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A答案解析“新”主要表现在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①②正确。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③④错误。答案选A。解析1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A.革命的性质不同B.革命的任务不同C.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解析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答案选C,其他均排除。解析答案C答案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①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②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④正确。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三大改造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②③,答案选B。解析答案B答案20.1953年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③“三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A.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