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清末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成就: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等。【经典觅珠】1.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梁思成2.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一块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梁思成3.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减的现象。——梁思成4.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的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的重大。——梁思成二、背景回眸由中国人来写的《中国建筑史》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他就立下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回国后,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中国建筑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拓展链接】大家风采梁思成寄给邮政局长们的两块大洋梁思成先生抗日战争前曾给全国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汇去两块大洋。虽然梁先生、林先生做教授收入还是很高的,但给每一个邮政局寄去两块大洋,那也是一大笔钱。他也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写邮政局长收,然后每个都写一封信说,我们在考察保护中国古建筑,希望你收到两块大洋以后,能把你们县境内的古建筑拍照片寄回来。因为梁先生两条腿有限,靠这种方法收集一下资料,心里好有个底。他做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让梁先生特别感动的是,全国所有的县,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都拍了那个县的古建筑照片,给他寄回来。【初读任务】1.《中国建筑的特征》共20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填写出相应内容。【明确】层次起止段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层次起止段内容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第20自然段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做总结2.《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的自然科技小论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上是怎样体现的?【明确】思路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探讨风格结构引论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本论特征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风格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借用“文法”和“词汇”概念结论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语言建构】一、音形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遗址(yì)围绕(rào)帷幕(wéi)屋檐(yán)B.穹宇(qióng)蚂蚱(zà)轮廓(kuò)框架(kuàng)﹒﹒﹒﹒﹒﹒﹒﹒C.琉璃(lí)影壁(bì)斗拱(gǒng)戗兽(qiàng)D.点缀(zhuì)雕刻(diāo)柁墩(duò)墁地(màn)﹒﹒﹒﹒﹒﹒﹒﹒【解析】选C。A项,“遗址”的“遗”应读“yí”;B项,“蚂蚱”的“蚱”应读“zhɑ”;D项,“柁墩”的“柁”应读“t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部置显著妨碍构成B.装饰图案惯例遵循C.体裁提练词汇限制D.欧州凯旋适合柔和【解析】选B。A项,部置——布置;C项,提练——提炼;D项,欧州——欧洲。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1.随着考古_____的不断推进,南越王墓里的印章与封泥、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砖瓦等,都引起了南越王博物馆馆长的极大兴趣。(发掘·挖掘)2.春风像清洁工人,用一把神奇的扫把扫除灰尘,把城市_____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装饰·妆饰)发掘装饰3.不少单位对市政府关于为山区孩子捐献电脑设备的号召,及时做出了积极_____。(反映·反应)4.要用心揣摩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反应√。喜闻乐见,指很受欢迎,合乎语境。﹒﹒﹒﹒【审美鉴赏】鉴赏点一: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明确】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鉴赏点二: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4.“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思维锤炼】1.结合课文分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点拨】作者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建筑式样。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2.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作者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点拨】这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作者谈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为了告诫中国的建筑师们不要盲目地崇洋,要利用本国的优良传统发展中国的建筑,要古为今用。【备选要点】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性。【点拨】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北为尊相应和;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谓之中”的特点。【综合素养实践】1.阅读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引申他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由此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梁先生的做法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要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我们读《中国建筑的特征》,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能深刻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当然,继承是为了创新,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因此,我们要热爱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2.《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130字左右的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参考例文:封开杏花鸡的特征中华名鸡——杏花鸡,是广东省三大名鸡之一,产于肇庆市封开县杏花、渔涝一带。它有三大特征:(1)外貌特征为“三黄”(羽黄、咀黄、脚黄),“三短”(颈短、身短、脚短),“两细”(头细、肢细);(2)体形特征为体形细小、体质结实、结构匀称;(3)体质特征为骨细皮薄、肌纤细嫩,以皮脆肉滑、味道鲜美著称。因此,封开杏花鸡一直是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