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杜甫,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王昭君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昭君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六,艺术技巧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七、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