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第四单元【时空坐标】【知识体系】一、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具体表现为:1.在政治方面:(1)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2.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3.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1)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2)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4)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创新思维】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选C。集体宰相制度强调宰相之间的监督、牵制,体制外新设机构强调分权,三省六部制和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集体宰相制度,故A错误;“中外朝制度”和军机处都是体制外新设机构,故B错误;内阁制是在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机构,三省六部制是集体宰相制度,故C正确;内阁制、军机处都是体制外新设机构,故D错误。二、明清时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2.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3.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文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4.对外关系上: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机。【创新思维】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解析】选C。18世纪中后期中国“选择了陆地”是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象描述,故选C。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新变化的表现1.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场,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3.文化: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4.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创新思维】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解析】选C。“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表明这些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