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魏晋时期的五族内迁1.东汉末年开始(1)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2)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①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②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2.魏晋之际形成高潮(1)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2)西晋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门阀政治1.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2.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表现(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上,不与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3)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隋唐时期门阀政治的衰落隋唐时期,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门阀政治衰落。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1.南方的开发原因(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5)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2.南方的经济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整合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突厥、回纥)1.东突厥:唐太宗时期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2.西突厥:(1)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2)唐高宗:灭西突厥。(3)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3.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西南(吐蕃)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2.唐穆宗时期:唐蕃长庆会盟(9世纪中期)。二、“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1.“安史之乱”(1)概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结束。(2)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军备废弛。(3)影响:①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②“安史之乱”使大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③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④“安史之乱”导致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2.藩镇割据(1)藩镇的形成: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2)藩镇的权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3)藩镇割据的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