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十单元[时空坐标][单元概述]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开始富起来了,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2.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3.认识“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2.从“历史阐释”角度归纳对外开放的特点。3.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形式及发展阶段。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原因和意义。课前自主预习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背景:,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2)全会决定停止使用“”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实事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组织路线二、改革开放进程1.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背景:的弊端。②开始:1978年首创。③试行:1978年在安徽和四川的一些农村率先实行。④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⑤主要内容:不变,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人民公社体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所有制形式(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开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②内容: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程①思想解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②政策制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③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主要内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等。(2)主要特征:市场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①经济特区: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创办: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意义:的窗口,的试验田;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起探索和示范作用。②沿海开放城市时间:1984年。地点: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其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加快的步伐。深圳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③沿海开放区时间:1985年。地区:、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④浦东开发时间:1990年。意义: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⑤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⑥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3)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4.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思维升华]中国经济的转型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告台湾同胞书(2)内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实践(1)香港回归①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历程: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③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澳门回归①背景: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②历程: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香港和内地3.海峡两岸关系(1)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2)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3)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九二共识(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易错提醒](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问题探究: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有利因素①有正确指导——“一国两制”构想。②有共同信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③政党的努力——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④祖国强大——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⑤经济文化交流——两岸交流频繁。(2)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①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史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②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思考:(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信息解读](1)史料一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表明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史料二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②表明僵化的模式造成管理上政企不分,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必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提示](1)变化: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僵化的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①原因a.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②特点a.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b.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③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2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②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③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典例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改革前后。②抓关键:“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提高农业生产率”③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较快,有些农户不是自愿加入的。错误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错误C项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上,前者是集体统一经营,后者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正确D项“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都坚持土地公有制错误[答案]C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探究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料一根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