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防御阶段(37.7~38.10)一、日寇全面侵华的开始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三、国民党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四、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七七卢沟桥事变既定国策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的态度共:七八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蒋:庐山讲话,“准备抗战”(口头)开始全民族抗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结果概述基本特征三条线索一对主要矛盾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三个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7~1945.9.2)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战略防御•相持•反攻全民族抗战国共全面敌后片面正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统治集团为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和扩军备战,使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飞速发展。军火工业的发展速度尤为惊人,1937年与1931年相比增加近8倍。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后,制定了更为庞大的扩军备战计划。1936年8月,日本统治集团举行“五相会议”,讨论通过了日本国策的文件---“国策基准”:一方面巩固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一方面向南洋扩张发展。这是一个侵略中国、进攻苏联、待机南下以至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初步战略方针。“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1937年的经济危机大大增强了德、日、意法西斯发动战争的迫切性,企图通过战争摆脱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式建立八一三事变蒋开始自卫战1937.8国民党改编军队七七事变,日全面侵华,中共七八通电,蒋庐山讲话,均表抗战1937.9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初步建立1936年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标志)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12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方针;会后毛的报告,奠定理论基础1935年领导一二九运动,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凇沪会战37.8~37.11A太原会战37.9~37.10B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C忻口阻击战D雁门关大捷八路军120师E袭击阳明堡机场八路军129师F徐州会战1938年春G台儿庄战役H38.6~38.10武汉会战I评价败因:片面的抗战路线阶级本性敌强我弱肯定: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积极主动抗战,具有民族独立战争性质结果:失败—以38.10广州、武汉失守为标志。中国丧失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条件战略相持阶段(38.10~44年)抗战相持阶段原因标志日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掠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共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改变侵华方针国亲日派:建立汪伪政权国日国根据地的建设共亲英美派:国民政府内外政策发生转向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中国:国民党---政权存在,说明主力尚存;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1937年7月到1938年3月,日本军费高达70亿日元,是1936年日本预算总数的3倍;黄金外汇储备由战前的388吨下降为25吨。加之美国对战略物资的限制,导致日本国内资源极为短缺。在战线长达2000千米的正面战场上,200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对峙。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华北、华中两大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相当一批力量。中共针对时局的对策针对日寇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殖民统治百团大战(时间、目的、意义)反扫荡(方针、战术、典范)针对国民党针对第一次反共高潮,提出24字方针针对皖南事变,坚决回击根据地的建设政治:三三制原则;双减双交政策经济:大生产运动思想:延安整风运动战略反攻阶段(44~45.9)一、标志局部反攻(1944年)全面反攻(1945.8.9)毛的声明二、中共七大的召开背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抢夺胜利果实内容毛的报告党的任务指导思想意义为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作准备战略反攻阶段(44~45.9)三、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14年英勇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欧洲战场结束,日本独立难支《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美国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关东军亚洲其它国家人民的抗日斗争因素内因外因标志及意义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确立全面抗战路线敌后区: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国统区发动群众斗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太原会战1938年毛《论持久战》人民战争胜利解放区陕甘宁边区延安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的授降仪式。日本代表签字,然后麦克阿瑟、米尼兹将军、徐永昌将军,接着各国代表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