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信息1(2010年第2期)专专题题报报告告有关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的解读伴随着迎接2010年的新年钟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发出的第7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再次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只有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才能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获得坚实支撑的明确信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明确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解读一、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解读二、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稳粮保供给,就是要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增收惠民生,就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过去6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平均在6%以上,必须坚决防止农民收入陷入徘徊。改革促统筹,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和放松“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信息2强基增后劲,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后劲。解读三、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体系,提出五项新的原则和措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一、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二、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三、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四、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五、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解读四、“统筹城乡发展”,将“城镇化”与“三农”发展统筹规划文件指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破解中国的农业难题,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土地问题和户籍问题。通过推进城镇化,依靠城镇化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一系列的举措,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表现在:(一)提高农民收入,破解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难题;(二)提高进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其生活医疗条件,促进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型,破解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难题。国家对农业支持思路上由以前的“以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信息3工哺农,以城带乡”转向“城乡统筹”,将“城镇化”与“三农”发展统筹考虑与规划,并且加以制度化,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解读五、稳粮增收,支持种子行业发展“稳粮增收”仍是此次“一号文件”重要的内容之一。2010年的“一号文件”延续了前几年一号文件的精神,“稳粮、增收”仍放在了重要地位。在这方面,今年一号文件的关注点有二处。一、在稳定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部分中,“一号文件”对种子行业支持的论述篇幅前所未有的多。文件提出,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工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二、继续提高四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金额,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包括将马铃薯种子列入良种补贴范围)等,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解读六、2010年一号文件出台的特定背景和考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特定背景下出台的,是个风向标,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体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去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再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转移就业稳步增加,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和谐,总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这个文件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要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农业农村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不能就“农”说“农”,要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要和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分析解决农业农村问题。二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决不能出问题。尽管我国宏观经济比较早地回升向好,但基础仍然不牢,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任务还非常繁重。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信息42010年要在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家首先意识到,必须把“三农”工作做好,这是最基础的支撑,决不能出问题。三是农业农村形势好的时候,恰恰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要高度警惕。连续6年增产增收后,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今天的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农业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大,基础仍然脆弱,应该居安思危,倍加珍惜。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12个“一号文件”一、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重要意义: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二、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重要意义: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三、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重要意义: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重要意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五、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信息5六、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重要意义: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增收。七、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重要意义: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八、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重要意义: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九、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重要意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第十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意义: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一、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即第十一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必须切实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信息6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重要意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十二、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