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五 书序 第3课 战国策目录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课*战国策目录序专题五书序1.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3.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5.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一、字词积累1.字音阙.(quē)失谬.(miù)误笃.(dǔ)商鞅.(yānɡ)孙膑.(bìn)寤.(wù)疵(cī)戒.(jiè)泯.(mǐn)2.通假字①而俗犹莫之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寤,同“悟”,醒悟,觉晓阙,通“缺”,缺少,空缺3.一词多义(1)始①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________________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_______________③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阙①《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副词,才动词,开始名词,当初,最初动词,缺少,空缺名词,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动词,损害(3)尽①始尽.得其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草尽.水竭则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虚坐尽.后,食坐尽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其无备,卒然击之________________③周因.于殷礼________________④秦军解,因.大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莫①莫.善于是________________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副词,全部,都动词,完,没有了动词,达到顶点动词,尽可能,尽量介词,依照,根据介词,趁着动词,沿袭连词,于是,就动词,没有什么不能4.词类活用邪说之害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今异义①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②盖法者所以..适变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形容词作名词,正义的。离,距离。用来……的东西。③不知道..之可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懂得。④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古义:________今义: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知,知道,懂得;道,规律,道理,思想。苟且。⑤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全部;全部的事物。⑥其设心注意..古义:________今义:把心思、思想放到某一方面。暂时,权时。措意。6.文言句式(1)______________莫善于是(状语“于是”后置)(2)______________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宾语“自”前置)(3)______________①而仁义之路塞(被堵塞)②则可谓惑于流俗(“于”表被动)(4)______________臣访之(于)士大夫家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省略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三《越州赵公救灾记》”2.写作背景《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学家刘向整理编订,编为三十三篇。曾巩于嘉祐五年经欧阳修举荐充馆职,编校史馆书籍。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谋诈之行。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诠说却很简单,他把重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谋诈之行的批判上。曾巩认为战国乱世,就是因为“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让世人对谋诈之术引为警戒。当然,曾巩之说不无偏颇,如忽视商鞅强秦之功,孙膑、吴起用兵之长、李斯的逐客之谏,他对于历史人物,有点“一言以蔽之”的味道,对于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就未免太简单化。3.相关知识曾巩为文的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采。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曾巩文章的特色: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的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曾巩生前与身后,都不曾以诗见称。但他一生作诗也并不少,而且在有些诗中还抒发了不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在文章里,曾巩不像欧阳修那样指陈时弊,而在诗中却有所涉及。如《胡使》诗中“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但在诗中,有时微露不满。如《人情》诗云: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云将风月上扁舟。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一、结构图解战国策目录序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言刘向持论之误二、从正反两面论述驳斥刘向《书录》中的观点,驳毁书论者三、写《战国策》高诱注本的情况,仁政礼治二、内容研读1.曾巩和刘向观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明确]“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这个观点,曾巩是同意的,他夸赞刘向这样持论是“美矣”。意见相左之处在于: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也就是所能选择的,不能不用谋诈,这样,刘向的“不得不然”说,事实上,就为谋诈之用做了一种开脱。2.曾巩举孔、孟二人的例子对本文的论证作用是什么?[明确]曾巩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了刘向的“不得不然”说。孔、孟也生于策士活动的时代,也是“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为什么人家就能“明先王之道”呢?既然刘向说,战国策士们在当时情势下只能这样做,即“不得不然”,那孔、孟不是成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即强迫天下的君主,做办不到、行不通的事了吗?这一段论证,以孔、孟之行,驳“不得不然”论,十分雄辩。因为,孔、孟是为封建社会恭奉的楷模。3.“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刘向为什么认为“不得不然”?请结合历史谈一谈。[明确]战国时期,秦变法致强后,打破与六国的均势,蚕食诸侯。纵横势力的消长,关系着诸侯国间的胜负。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胜负的关键,常常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于是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这就是刘向所说的“不得不然”。4.结合历史事实谈谈文中的“亡其身”和“灭其国”。[明确]苏秦亡于刺客;商鞅死于车裂;孙膑黥面膑膝;吴起卒于乱箭;李斯腰斩于市。齐楚燕韩赵魏秦,用策士谋诈之术,都不能立国持久。三、主旨归纳本文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尽管是“目录”序,作者对于篇目的诠说却很简单,他把重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谋诈之行的批判上。以孔、孟之不惑于流俗而笃信先王之道来批判战国策士对时君的苟且投合。四、写法鉴赏作为儒家学者,曾巩有很好的“论风”。他与刘向意见相左,但能充分肯定刘向的长处,讴颂“其说既美矣”。驳论时,遣词相当委婉,他并不指斥刘向的错处,而是说其“惑于流俗”“不笃于自信”。特别是“不笃于自信”,等于肯定了刘向,倘“自信”,就会持论正确,错仿佛在“流俗”身上,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通篇没有自以为是的傲气,也没有放言高论的慷慨,只是娓娓而谈,事理俱在,说服力很强。本文采用正面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以孔孟二帝三王为例,来证明时势变化,易法可以,但先王之道不能改,意在言谋诈不可用;反面,以苏秦、商鞅等谋士和战国诸侯“亡其身”“灭其国”之史实,亦言谋诈不可行。一正一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