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游记 第3课 后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课后赤壁赋专题四游记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一、字词积累1.字音临皋.(ɡāo)巉.(chán)岩虬.(qiú)龙栖鹘.(hú)凛.(lǐn)乎缟.(ɡǎo)衣戛.(jiá)然翩.(piān)跹.(xiān)惊悟.(wù)2.通假字①以待子不时之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予亦惊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需”,需要通“寤”,惊醒3.一词多义(1)顾①顾.安所得酒乎________②道士顾.笑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四顾.寂寥_____(2)危①攀栖鹘之危.巢____②危.言危行_________(3)适①适.有孤鹤________②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不过回头反而看高正直的恰好到,往4.词类活用①行歌.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予乃摄衣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掠予舟而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羽衣..翩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横江东.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顾而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唱歌名词作动词,上山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名词作动词,穿羽衣名词作状语,从东面意动用法,以……为乐5.古今异义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②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好河山。形容鹤鸣声。江山的景象。6.文言句式(1)___________草木震动(2)___________步自雪堂(“自”是介词)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留侯论》”2.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到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3.相关知识“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一、结构图解后赤壁赋游览前(1、2)写影见月,行歌相答(前奏)游览中(3)山谷深幽,诗情画意(主体)游览后(4)如梦如幻,反映人生向往(神来之笔)人生感悟处逆境能超脱超尘绝世↓二、内容研读1.在前后两次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由初游的“乐”转为再游的“悲”呢?[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二客不能从”,此时此刻的孤寂与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这种精神上的孤苦无依使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转为悲叹。2.来到赤壁首先进入作者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16个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幽。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沉重感慨,也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作者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冲动。3.文中的鹤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梦中道士这一情节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明确]鹤的象征意义:形貌出众,有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梦是一种追求,但现实是可追求但未必能获得的。“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三、主旨归纳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四、写法鉴赏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形散而神聚。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看似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二是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