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概说]本专题共三篇文章。《圬者王承福传》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段太尉逸事状》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方山子传》借赞颂方山子抒写自己不遇的感慨。《圬者王承福传》一文通过记叙圬者王承福的经历,贯注了贬斥尸位素餐者、褒扬圬者王承福之意,在鲜明的对比中寄托了希冀君王管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社会理想。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思想,学习文章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专题九传状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学习本文,重点是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在叙事中寄寓作者褒贬的史传特点。《方山子传》一文通过记叙方山子的生平、经历、家世及与作者两次相遇,突出了方山子“异”于常人之处,颂扬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尚品质,同时流露出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习运用言行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专题九传状第1课*圬者王承福传专题九传状1.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圬者王承福传》2.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字词积累1.字音圬.(wū)者手镘.(màn)舍.(shè)于归.(kuì)其屋易强.(qiǎnɡ)飨.(xiǎnɡ)之夫.(fú)人2.通假字①而归.其屋食之当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其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同“馈”,给,偿直,同“值”,报酬亡,同“无”,没有3.一词多义(1)发①天宝之乱,发.人为兵______________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______________③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_______________④探石发.穴_____________(2)视①视.时屋食之贵贼______________②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______③视.为止,行为迟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征发动词,发生动词,抒发动词,发掘介词,根据动词,比照名词,视力,目光(3)将①将.富贵难守______________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____________③出郭相扶将._____________(4)过①又往过.之_______________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______④愿枉车骑过.之_______________副词,或许是连词,与动词,扶持动词,经过副词,过于动词,责备动词,拜访(5)虽①虽.劳无愧,吾心安焉______________②虽.圣者不可能也_______________(6)为①圬之为.技_______________②世为.京兆长安农夫______________③然人不可遍为._____________④又往过之,则为.墟矣______________⑤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______________⑥故余为.之传_____________连词,虽然连词,即使动词,作为动词,是动词,做动词,成为介词,为了介词,替,给4.词类活用①舍.于市之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必蚕.绩而后成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今异义①其他所以..养生之具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因果连词。名词作动词,住宿名词作动词,作传名词作动词,养蚕表凭借,……的东西。②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古义:________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③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④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丈夫的配偶。那人。虽然这样。妻子和儿女。6.文言句式(1)_____________①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者也”表判断)②粟,稼而生者也(“……者也”表判断)(2)_____________①用力者使于人(“于”表被动)②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于”表被动)(3)_____________我岂异于人哉(状语“于人”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原毁》”2.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本文时,大约三十三四岁,虽中了进士,却求仕无门,经举荐才做了节度的幕僚,正处于艰苦挣扎、力图摆脱厄途的境况。本文借王承福这个人物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3.相关知识传记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极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如《史记》。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大。如《柳敬亭传》。一、结构图解圬者王承福传一、写王承福去官归乡,“手镘衣食”的生活状况二、写王承福去圬为业的原因及所见到的遭“天殃”的几种情况三、王承福不愿意畜养妻子的缘故四、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寄寓社会理想二、内容研读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先交代“圬之为技”的辛苦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以此突出王承福以圬为业的自得其乐。介绍了他的姓名、籍贯之后,从他在天宝之乱时从军开始,介绍他的人生经历,一是突出他放弃“官勋”而靠替人刷墙为生,二是突出他不谋钱物,有余则乐于施人。这些概括的介绍,是下文人物自叙和作者议论的基础,因不是全文的重点,所以用笔比较简括。2.作者对王承福的哪些方面是高度肯定的?对他的哪些做法又提出了批评?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明确]作者肯定了王承福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忠于职守、自食其力、知足常乐的行为,但又批评他“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的杨朱思想。这表现了作者希望君王、大臣和百姓人人各尽其职、自食其力、安分守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追求有为的人生哲学。3.在韩愈看来,王承福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在韩愈的心目中,王承福是个基本上理想的公民,至少是个合格的顺民。首先,他的思想合乎儒家的规范。他信奉“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安分守己,绝无对封建统治的丝毫埋怨与怀疑。其次,他主张自食其力,“不敢一日舍镘以嬉”,终日辛劳,食焉而不怠其事,独善其身,并知足常乐。总之,王承福成了韩愈理想的“传声筒”。4.有人认为本文虽然是一篇传记,但“王承福不必有其人,也不必有其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明确]不管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韩愈都是借王承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并抨击时弊、斥责异端。三、主旨归纳文章通过记述圬者王承福的言行,借王承福这个人物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希冀君王管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四、写法鉴赏1.本文结构明晰严谨,而写法又有变化本文虽为记叙文,却有较强的议论性,其记述简明扼要,叙中有议,叙议结合。从整体看,首段为叙,中间两段叙中带议,末段为议。从局部看,以“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的议论句开篇,接着便是语气平静的叙述。第二段的重点是围绕“食焉而怠其事”而发的一番议论,又穿插了王承福操镘入富贵之家的生动描述。其间,或叙或议,自然而然。末段叙议结合更为紧密。“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为叙,“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为议,“然吾有讥焉”为叙,然后又是议。充分显示了韩愈条分缕析的叙述能力与善于思辨的论述能力。2.本文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抑扬反正,对比鲜明全文贯注了贬斥尸位素餐者、褒扬圬者王承福之意,而以“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与“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得以养生,构成鲜明对照。官僚与泥水匠,这是身份贵贱的对比;贪欲与知足,懒散与勤劳,患得患失与安分守己,纵情享乐与甘于粗茶淡饭,这是两种品格与行为的对比;家破人亡与自得其乐,这是两种结局的对比。而文章的主旨,于这些对比中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