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诗海拾贝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第二句中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有谁来一顾呢?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咏物诗,实际上就是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亦含有诗人对自己的身世感慨。◎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2.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二、隽言妙语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生命更长久的河流。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板走向外面的世界,我都无法漠视它,就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惆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我仍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童年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走过河流》)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襁褓..(qiǎng)(bǎo)鹧鸪..(zhè)(gū)2.多音字荷肩荷.(hè)虹彩虹.(hóng)荷.花(hé)天上出虹.了(口语)(jiàng)勒勒.马(lè)脉血脉.(mài)勒.紧(lēi)脉.脉(mò)可可.观(kě)折折.了回来(zhé)可.汗(kè)折.腾(zhē)折.本(shé)二、写对字形tǐng(挺)立tǐng(铤)而走险kǎ(咯)血kè(恪)守土rǎng(壤)rǎng(攘)除山diān(巅)diān(癫)痫bò(簸)箕diāo(凋)残diāo(雕)像diāo(碉)堡惊zhé(蛰)shì(螫)针海zhé(蜇)三、用对词语1.荒凉悲凉荒凉: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悲凉:悲哀凄凉,多指心境。2.茫然怅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的样子。◎作者卡片姓名郑敏出生年1920籍贯福建闽侯相关资料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姓名李广田生卒年1906-1968字号称谓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籍贯山东邹平相关资料散文家。与何其芳和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人”。著有诗集《汉园集》(与何其芳、卞之琳合著)、《春城集》《李广田诗选》,散文集《灌木集》《西行记》《画廊集》《银狐集》,短篇小说集《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文学评论集《诗的艺术》等姓名牛汉生卒年1923-2013字号称谓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籍贯山西定襄相关资料蒙古族。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海上的蝴蝶》《温泉》《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牛汉诗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姓名洛夫出生年1928字号称谓原名莫洛夫籍贯湖南衡阳相关资料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译著有《雨果传》◎背景呈现1.《金黄的稻束》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这样说道:“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我正在战时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酿成的酒,它香气四溢,每当一个情景触动我的灵魂时,我就为这种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写起诗来……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2.《地之子》面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家内忧外患的现实,李广田感到不能奋飞的苦闷,从而转向艺术的小天地,于1933年1月1日创办了一个刊物《牧野》,在这份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很多诗歌和散文。《地之子》就是李广田在北大求学时的代表作,它以浑厚深远的意境,清新醇美的语言,集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炽热感情,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念。它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故土这一美好思想感情的凝聚和升华,表明了他不求奢华、唯愿踏踏实实地去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从这段话我们也能看出他的诗《地之子》的风格——乡土气息。3.《半棵树》牛汉于1955年因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审查,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文革”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生命意识。牛汉上世纪40年代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反抗的火力,而写于1970年到1976年的几十首诗歌,则大部分属于他所谓的“情境诗”。这些诗歌相对他早期的诗来说比较平静,但在内心里则仍充满了坚韧的反抗精神。《半棵树》就是诗人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4.《边界望乡》这首诗有着它特定的背景,正如洛夫在诗的后记中所说:“1979年3月中旬我应邀访港,16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1979年,国共两党还处在一个极端对立的状态,海峡两岸的人们都饱受着被战乱分割的痛苦。几十年的不相往来,一再压抑着诗人对故土的深情。面对着触手可及的故土,诗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澎湃,但最终却是“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让诗人却步不前的不仅是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或许更多的是“近乡情怯”的心境。金黄的稻束1.结构图示2.“金黄的稻束”象征了什么?[点拨]“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还是收获的象征。诗人进而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地之子3.结构图示4.如何理解《地之子》中的“大地”?[点拨]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半棵树5.结构图示6.“半棵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点拨]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他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它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更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充满韧性的战斗传统。边界望乡7.结构图示8.如何理解诗中“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点拨]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达对安静、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想自由飞到故乡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乡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鹧鸪又名中华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遥望故乡时的热血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感情。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金黄的稻束1.下面的诗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收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修辞手法解析艺术效果比喻把“稻束”比喻成“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静默的“雕像”从不同角度对稻束的内涵和形象进行了刻画,具体、生动对比同时把上述两个形象放到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的疲倦、无言、坚忍与美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沉思,给人以视觉和情感的冲击2.郑敏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点拨]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得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地之子3.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点拨]诗人从反面着笔,以自己对“天”的姿态,来反衬自己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1)诗人十分清楚:天国是虚幻之乡,只能仰望,只能用来寄寓希冀和梦想;若企图脱离大地而寄身天国,那么“我”将失去天国——天国会因不堪承载而垮塌。(2)同时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半棵树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点拨]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出现在诗歌中的。“雷电”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理解雷电象征的是什么——那是对人性、天性践踏和蹂躏的恶的化身,恍如邪恶之幽灵!5.“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试进行分析。[点拨]诗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半棵树的形象: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遭受了命运的重大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来到的时候”,依然“长满了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朝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不动声色地表现出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