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光◎国学诵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解读】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宦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1.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2.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太阳之光。没有太阳,花就不能开放;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女伴,就没有爱情;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和英雄。(高尔基)3.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安娜·路易斯·斯特朗)4.我以为,黑暗并不等于没有光明,而是一种与光明敌对的独立的气力。(高尔基《一个英雄的故事》)5.黑夜呀,我感觉到你的美了。你的美如一个可爱的妇人,当她把灯灭了的时候。(泰戈尔《飞鸟集》)二、隽言妙语有人说,诗人是人类光明的守护者。也许正是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先于我们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担负起守护的重担。因此,诗句中处处闪烁着诗人诗与思的闪光,并且诗人拥有更广阔的视域。惠特曼曾在《草叶集》中写道:“我认为一根小草,蚂蚁与沙粒,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渺小。”所以,诗人成为微光的守护者当之无愧。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更要努力成为自己微光的守护者。当科技缄默的时候,人们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着先知者的足迹前行,追寻更远的光明与未来。也许,无论是外界的喧嚣还是自己内心的纷扰都不是人们放弃微光的原因,人们缺少守护微光的勇气和对责任的担当才是关键。一直站在守护者身后的人们,如今,我们应该站出来成为微光的守护者,无论是漫长黑夜还是狂风骤雨都要夙夜匪懈。(《微光的守护者》)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晨曦.(xī)窒.闷(zhì)自恃.(shì)荒谬.(miù)臃.肿(yōng)掷.下(zhì)褊.狭(biǎn)倏.忽(shū)嗤.嗤(chī)冉.冉(rǎn)骤.然(zhòu)阴霾.(mái)颓.丧(tuí)窸窣..(xī)(sū)黑魆.魆(xū)2.多音字间间.距(jiān)宁宁.静(níng)间.隔(jiàn)宁.愿(nìng)泥泥.滞(nì)藉狼藉.(jí)泥.土(ní)枕藉.(jiè)二、写对字形dǐ(抵)门zhǐ(扺)掌而谈yú(愉)悦始终不yú(渝)diàn(惦)记diān(掂)量胆qiè(怯)qū(祛)除放sì(肆)yì(肄)业xié(携)手juān(镌)刻三、用对词语1.捉摸琢磨捉摸:侧重“猜测”“预料”,多用于对某人脾性或言行用意的猜测、把握,有时也用于对某种情况的猜测、预料。“捉摸”常与否定性成分搭配使用。琢磨:“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多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采取何种对策或做法的考虑,有时也指对文章中词句含意的思索、体味,还可以用于人,多指根据某人的言行举止进行仔细深入的考虑,从而对此人做出评判。“琢磨”注重行为进行的过程,因此它的状语多由形容词、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等充当。“琢磨”的后面可以是“着”“起”“很久”等。2.荒谬荒诞荒谬:表示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多用于思想、观点、看法等。荒诞:表示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多用于事情、情节、内容等。3.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4.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不仅指事后,也可以指当时。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只限于事后回忆。四、积累成语1.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形容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2.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作者卡片姓名杨必生卒年1922-1968字号称谓笔名“心一”籍贯江苏无锡相关资料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译有《剥削世家》和《名利场》◎背景呈现杨必曾以笔名“心一”发表过散文,但外界仅留存《光》这一篇。从杨必的死因,可以隐约看出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杨必死于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时期,关于她的死有很多种说法。1.《忆》中提到,“外调人员说她和西方天主教反动教会有勾结,逼她限期写出交代材料,她不堪受辱,在恐怖和绝望中,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了。当时我听见外文系的高音喇叭广播说,她是坚持反动立场,畏罪自杀,自绝于党和人民,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去了”。2.杨绛在《记杨必》中强调,“她是一九六八年睡梦里去世的”“革命群众要她交代她在国际劳工局兼职的事。她写过几次交代。有一晚,她一觉睡去,没有再醒过来。……为此她不免蒙上自杀的嫌疑。军医的解剖检查是彻底的,他们的诊断是急性心脏衰竭”。据孙铢回忆,“前一天开大会我还坐她旁边,当天她身体就不太好。她每天睡不着,吃安眠药,心脏也不好”。3.1979年,复旦大学外语系为杨必开了追悼会。杨绛特别指出,“杨必肯定是平时呕心沥血、后来没扛下来累死的,不是外面说的那样自杀的”。4.在北京采访时,社科院德语文学专家张佩芬告诉记者,干校期间她曾和杨绛提及杨必,“杨先生(指杨绛)说,她母亲把家里都照顾得很好,以她妈妈的家教,杨必不可能自杀,说的时候她都流泪了”。1.结构图示2.阅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段落事物特点顺序1晨曦活泼闪烁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给人的感受2~4阳光犀利、深入、富有、独立、活泼好动5~8光与黑暗的关系相互追逐、融为一体9夜晚的声音有节奏、有韵律、是依靠1.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写“夜晚的声音”?[点拨](1)夜色渐浓,光暗淡下来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会只能靠听觉来分析。(2)由黑暗到黎明,这是光与黑暗交锋的一个阶段的分界点,是作者观察和体味自然的一个循环。整个宇宙没有停下脚步,大自然没有在黑暗中停下前进的步伐,说明了生命的节拍不停。(3)全文以朦胧的晨曦始,以“温柔亲切”的声音终,仿佛完成了一次生命感觉的循环,深化了主题。2.在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发散型的思维来写作,结合文章分析。[点拨]作者运用了发散型思维,由某一点联想开去,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这种发散式联想一方面导致了行文的密集,另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情感和意绪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光和黑暗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点拨](1)光和黑暗分不开,黑暗的对照衬出光的美丽。(2)月光、烛光、电光带来了黑暗,黑暗又带来了静穆,使烛光柔,月光静,电光更静。(3)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追随相角逐,但黑暗不能完全掩灭月光星光雪光。(4)在黄昏的一刹那,光和黑暗真正融合在一起。本文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写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给人的感觉,还写了黑暗、声音等与“光”密切相关的事物。通过展示黑暗与光明的对峙、天空中蓝的微妙变化,勾画出早晨的可爱;通过日光的犀利、富有和独立,写出了阳光的伟大;后面又围绕光和黑暗的关系展开了议论;最后,作者将关注点转向了声音,以“温柔亲切”的声音结尾。世上最灿然耀目,惊人魂魄的光,要算闪电;闪电神速得叫人透不过气,又美丽得迷人眼目,让人怕,又让人爱,因为在每一闪烈光之后,随着就是深沉得不可测度,广大得漫无边际的黑暗;这时你彷徨失措,莫知适从,直到第二道更精彩更惊人的光又把你从深壑中提将出来,使你看见大风暴来袭时一切可怖的景象。[品析]先总写对闪电的感觉——耀目、迷人,再具体写它的神速、美丽给人的感觉:让人怕和爱。描写细腻真切,生动形象。1.善用对比,准确传神如写太阳只垂顾大自然的万物而无暇及于人为的事物,对比十分鲜明:“在朦胧中显得古色古香的点缀,在日光中只觉得陈旧破敝,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艳异的装饰,在日光中只觉得荒谬可笑,在灯光下显得娇艳欲滴的美人,在日光中每见得脂粉狼藉……”这种对比突出了太阳的“深入”“清晰”。2.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如写晨光的“羞缩胆怯”的情态:“它不停的抖动闪烁,欲言又止,欲进又退。”这一描绘可谓灵动可感。[学以致用]请以“善良”为话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答案:(示例)此刻,人群竟然都朝街边涌去,好奇的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乞丐。现在的乞丐“技术”都很高,虽然他略胜一筹,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惨遭抢劫的外地学生辗转至此。面对这个可疑的乞丐,没有人愿意倾囊相助。路人的心思我明白,他们希望自己的帮助,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我虽没有路人那般世故,却也希望自己的帮助是有价值的。我忽然发现男生乞丐还背着一个书包。我立刻想到了主意——验证他的身份——翻看他的书包,于是我就又走近了些。突然,一个粉色的身影抢先我一步站在男生前,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美丽的小姑娘。只见她慢慢蹲下身子,拉起男生的手,将一张皱巴巴的纸币放进男生摊开的掌心里。银铃般稚嫩的童声传入我耳朵:“哥哥别着急,你一定能回家!”而我看到男孩脏兮兮的脸上洋溢着感动。他说“谢谢你的信任”,温馨的话语如利剑刺痛我心。我的心竟然不如小女孩善良和美好。我顿时觉得无地自容,迅速逃离了这温暖的一幕。结合写作意图分析对比的作用[考点解说]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对比着眼于物象之间的比照,是散文和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是由性质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其运用目的是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使差异自明,从而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按比较对象的不同,对比可分为互比与自比。互比,又称横比,是两个事物(人、事、景等)之间的比较。自比,又称纵比,是同一事物前后的对比。有的对比,从多方面反复进行,内容复杂,意蕴也因而更加深厚。[考情回顾]“对比手法”作为文章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通常情况下,对“对比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作品的写作意图或思想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的,其在主观题题型上的设题形式往往是要求分析文中某些内容的对比,客观多选题中有时也会涉及。[文本回扣]文章第五段主要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通过写月光和闪电带给人们不同感受的对比,突出了“越是微弱的光,越是可爱”的特点。后半部分通过在光线变化的情形下,影子发生的变幻,传神地写出了“越是光线小弱,越能照出变化无穷,奇伟突兀的影子”的特点。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作者文笔细腻的特点,而且生动传神的描写也能引发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相关联想,意蕴丰富。[典例展示]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中两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相关文段:维也纳的“金戒指”谢冕①自从那次访问维也纳,距今已八年多了。我不喜欢写浮光掠影的猎奇式的文字,到过一些地方极少留下笔墨。关于这座城市我竟写了两篇,这已有点例外了,但我似乎依然有话要说,我一直想着那座城市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结晶,但又古老,而古老中又透出青春之气。这是一座毫无龙钟之态的充盈着活力的历史名都。②想起维也纳,就想起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种对于各种艺术风格充满敬意的维护和修缮,表现出奥地利的坚定和自信。每次想起维也纳,想起它的这种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珍惜和尊重,我就会痛苦地想想我们曾经是多么轻率地对待我们自身的丰富,而又是多么浅薄地趋同于流行的时尚。③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地拆毁、捣碎包括古都北京这样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城墙,从外城到内城,从巍峨的城门到金碧辉煌的牌楼,无一例外地拆个精光;另一方面,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兴致勃勃地制造假古董,从西游宫到封神宫,从“狮子楼”到三国城,以及随处都可以营造的连曹雪芹也没有说清在哪里的“大观园”。④由维也纳的保护旧建筑,联想到维也纳的保护有轨电车,更是让人感慨。游维也纳能够坐上一趟有轨电车,在电车有节奏的行进中,领略沿线“建筑博物馆”如画轴般展开,那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在奥地利这样发达的欧洲国家,像有轨电车这样陈旧的交通工具怎么会得到保护并生存了下来,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