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7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党还发出号召,要求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来建设我们的国家。由此,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一五计划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起步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已经作了初步规划,指出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党的一个根本任务:一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一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下半年,国家发展的形势是,土地改革的任务即将基本完成。朝鲜战争在和谈的主要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协议,不久可望结束。按照“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构想,中共中央决定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实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开端。195319491952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路线的诞生“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的总路线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宣传图为195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群众游行队伍高举标语牌通过天安门(为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向人民群众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年画《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这是群众在学习《人民日报》的总路线文章。宣传学习总路线活动进入高潮这条总路线的全面实行,开始于1953年。原来估计15年左右时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1956年底就基本完成了。接着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总路线的重要作用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基本上结束了人剥削人的历史,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变革。图为1956年1月29日,广州市各界30万人分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图为1956年1月22日,天津市和平区群众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游行。图为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图为1956年1月23日,在公私合营的乌鲁木齐市百货店门前,人们庆祝乌鲁木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各地人民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一五”计划的背景一方面: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也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一五”计划的制定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等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一五”口号: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一五计划”主要制定者陈云(中财委的主任)在做“一五计划”的报告“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经过4年的时间五易其稿:其间大的修改就有5次最终定案: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时间过半: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由于当时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国家统计局成立于1952年8月)“一五”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钢产量14.7%427.4亿元4.3%412万吨1.9亿吨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五”计划的战略决策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毛泽东有个言简意赅的概括:“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关于我国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的状况,毛泽东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段话及其所反映的现实令几代中国人刻骨铭心,由此凝聚起全国上下奋发图强、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毛泽东主席视察武钢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的援助,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苏联专家与援华设备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一五”计划苏联援助半个世纪前,制定和实施这样的规划对中国来说却相当艰难,在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过程中,苏联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援助。以156个工业项目为中心,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大量苏联军事和技术专家来华工作,同时也为中国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为中国完成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做出了非凡贡献。实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派来我国的技术专家有3000多人。我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达7000多人,实习生5000人。“一五”计划苏联援助中苏交流技术指导人才培训我国“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直接援助。这在当时对加快实现初步工业化目标是十分宝贵的。也是中苏友谊的具体体现。“一五”期间,比学赶帮全国人民干劲冲天为争取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而努力生产劳动竞赛--比学赶帮争上游劳动模范给工人学生讲解生产技术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国营经济1所占比重由1.5%提高到56%合作社经济2所占比重由0.7%提高到8%公私合营经济3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4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任务“一五”计划成果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一五”计划成果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53%128.5%25%550亿元“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到1955年,工业生产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部分仍占很大比重,约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轻工业产值的80%左右。1953年、1954年农业生产因受灾而歉收,致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由1953年的30.3%下降到1954年的16.3%,1955年再降至5.6%。这说明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增长的快慢。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问题1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1953年至1955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一五”计划实施的情况表明,经济建设要继续高速度发展,面临的困难还是相当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3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3年10月27日,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11月30日,我国第一根重轨在大型轧钢厂问世,12月18日,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7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鞍钢“三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进入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揭开了序幕。大型轧钢厂11月30日7号高炉12月18日无缝钢管厂10月27日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沈阳国营112厂(现称: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6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披红挂彩地开出一汽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试制成功沈阳第一机床厂机械加工车间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6年8月18日,武汉长江大桥桥梁架工程架到一号桥墩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举行(1957年10月15日摄)。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鞍钢生产的大批钢轨“一五”時期發展起來的汽車工業图为第一汽车制造厂提前六个月零五天,装配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4000辆生产任务中的最后一批汽车。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是通车典礼上,西南公路工程局的文工队在演出采茶舞。这是汽车行驶在刚建成的新(疆)(西)藏公路上。195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方针。这些方针的贯彻实行,对于后来中苏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时,我国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独立自主立场,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谢谢大家!“十三五”开局之年意味着更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