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王昭君鲍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赏析】昭君死后,消息传开,“怜其远嫁”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读后令人嘘叹不已。作者介绍生平鲍照(约415—470),南北朝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人。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元嘉期间(424—453)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品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评价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其诗风雄健奔放,颇负盛名,对唐代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背景解读《拟行路难》《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为鲍照作,共18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知识链接1.字音识记(1)酌.酒()(2)踯躅..()zhuózhízhú2.字义解释(1)泻.水置平地()(2)举杯断绝..歌路难()(3)吞声..踯躅不敢言()(4)吞声踯躅..不敢言()倾、倒停止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1.结构图示拟行路难(其四)认命——抨击不认命——悲愤认命——无奈2.主旨归纳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示:结合诗第一、二句和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对应考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结合“人生亦有命”一句和诗歌主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各不相同,透露出一点宿命论思想。3.结合全诗,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应考点:鉴赏诗句的内容和作用。提示:结合诗句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提示:结合诗歌的第五、六句内容和主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一般而言,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题中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考点透视鉴赏诗句古代诗歌阅读中所考查的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如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考查趋势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答题范式: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方法归纳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的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解析】分析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骤晴”“绿”,深挖其内涵和效果。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