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为政以德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智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中国早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思想基础。宋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政治家孔子,看他对治理国家有何高见。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生存,人生之首要大事。人们往往以“难”字来描述走过的路,总想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扭转局势。可孔子则强调——“仁”者无敌,“仁”行天下。生活因复杂而显刺激,因磨难而呈现精彩。在纷繁中,孔子给我们阐释了“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孔子。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即便处在困厄之中,面对挫折之时,也总是表现得极为豁达乐观。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畏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执著的精神。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一为政以德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之。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一、字音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颛.臾(zhuān)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dú)近于费.(bì)疾夫舍.曰(shě)聚敛.(liǎn)必偃.(yǎn)南宫适.(kuò)躬稼.(jià)二、通假字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共,通“拱”,环抱,环绕道,通“导”,训导道,通“导”,治理三、一词多义1.为①为.政以德____________②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③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__________动词,治理语气词,表反问介词,替2.伐①季氏将伐.颛臾_____________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攻打动词,自夸,炫耀名词,功绩,战功3.相①则将焉用彼相.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悔相.道之不察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动词,辅佐,帮助动词,省视,察看4.以①使民以.时_____________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_____________③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按照介词,让连词,相当于“而”5.而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________________②民免而.无耻________________③敬事而.信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四、词类活用1.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斯三者何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下命令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使动用法,使……归附使动用法,使……增加使动用法,使……鸣响6.民免而无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举善.而教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足.食,足兵,民信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羞耻心形容词作名词,优秀的人使动用法,使……充足使动用法,使……安定五、古今异义1.民免而无耻..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不顾羞耻,不知羞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事情。没有羞耻心。用兵,这里指发动战争。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4.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两个词,“年”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饥”指饥饿。把……作为。“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5.举善而教不能..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能够。能力差的人。六、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__________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___________________3.使民以时________________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_________________7.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8.君子哉若人_____________9.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__________10.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的含意?[点拨]这段话代表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只有自身“正”了,才能去正人,也才可能出现“众星共之”的现象。所谓“自身正”,也就是要求一个人要注意修身养性,努力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处处以德行事,由此感化周围的人,形成“众星共之”的局面。2.对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应如何理解?[点拨]这段话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3.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点拨]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了富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定他的富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体现了孔子初步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4.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却要跑来告诉孔子?[点拨]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的不一样。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孔子与学生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打一个比方,孔子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材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又觉得季氏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自己吃不消,于是两人来试探孔子的意思。5.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点拨]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朱熹对此解释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从这一层面来说,民足是君足的先决条件。没有民足,就没有君足。这是维持君民关系的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一底线范围内,君民之间可保持基本的和谐与平衡;超越或破坏了这一底线,社会将面临“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在当时,国君亦即政府,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来看,政府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好的政府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所以人民的富足就是国家的富足,就是国君的富足,就是国力的体现。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抒己见]♣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重要。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孔子的治政之道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诚信为本”“公信与责任”“以民为本”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