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各国卓越绩效模式——系统思维卓越绩效准则评析——管理思想评价准则的方法、展开、结果——因果关系评价准则的实施——问题分析目录各国卓越绩效模式——系统思维4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80分2战略80分3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80分6过程管理160分7经营结果400分组织概述环境关系挑战5以人为本80分1领导120分领导作用三角经营结果三角2003卓越绩效标准的框架:系统的思维/观点#共7个类目(Categories),19个评分条款(Items),32个需说明的范畴(Areas)欧洲质量奖模式(TheEFQMExcellenceModel)领导(10%)人员(9%)方针和战略(8%)合作伙伴和资源(9%)过程(14%)人员结果(9%)顾客结果(20%)社会结果(6%)主要绩效结果(15%)手段结果创新和学习日本经营质量奖的审查标准及其构成②对顾客及市场的理解与回应(150分)业务概况⑥信息的共有化与运用(80分)①经营目标与领导才能(170分)方向性与动力③确定及开展战略(80分)④人才开发与学习环境(110分)⑤程序管理(110分)⑦企业活动的成果(200分)⑧顾客满意(100分)业务系统目标及成果信息基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模式2.战略6.过程管理3.顾客与市场5.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1.领导7.经营结果4.测量、分析和改进组织概观:环境、关系和挑战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模式组织概述:环境、关系和面临的挑战(组织运作之路)对组织的概括介绍,说明组织的经营环境和主要关系,以及组织所面对的挑战方法、展开和结果(系统运作)领导作用三角经营结果三角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系统基础)如何选择、收集、分析、管理和改进组织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资产,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2003卓越绩效标准的框架评价准则的内容和特征1)规范、改进和创新的系统左:领导作用三角形(4.1/4.2/4.3-标准的章节号)右:资源、过程和经营结果三角形(4.4/4.5/4.7)下:测量、分析和改进(4.6)(系统基础)通过测量、分析和改进连接而成,依据PDCA循环方式,形成不断改进和创新的系统,引导企业去追求卓越。“领导”、“战略”及“顾客和市场”构成的三角形是带动力“资源”、“过程管理及经营结果”构成的三角形是从动力2)类目、项、条构成的评价网络标准具体内容由7个类目、22个项及37条款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七个类目,总分为,对22个项的分值分别做了规定。评价准则的内容和特征1000分3)可循环、可追溯、不断改进、注重结果的运作规则不仅经营结果注重绩效,而且方法展开过程控制也都注重绩效,并且特别关注:评价准则的内容和特征“结果”与“方法”——互动和链接卓越绩效准则评析——管理思想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析-管理思想一、检查表、测量器和方向盘。二、目标——经营系统的质量的管理三、结果导向-追求三种绩效四、通过卓越过程绩效与卓越结果绩效的互动、创造卓越的模式五、定位:组织中的社会、社会中的组织△是一种以卓越模式与公司自身客观进行比较的检查表△是帮助组织保持持续改进而设计的非规范性的框架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析-管理思想△便于组织衡量他们在质量征途上所处的位置类似于:而不是:ISO9004对组织有效性以及QMS成熟水平(度)的评价ISO9001认证——通过或不通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析-管理思想△是结果导向模式指导思想是:有关业绩、顾客、人员和社会的卓越结果是通过领导力推动的方针和战略,以及通过人员、合作伙伴、资源过程而产生的。针对的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析-管理思想“管理系统的质量”和“经营系统的质量”结果包括:①传统的绩效——财务(经营活动的滞后性指标)②顾客满意、顾客增长影响组织绩效的当期性指标③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员工学习成长、社会责任道德影响等企业下期经营绩效的领先性指标(未来)评价:经营过程中某一领域的内部成果(方法……)是如何与最终结果目标相关的——相关关系链RADAR结果——方法——展开——评价——评审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析-管理思想视野当前水平—改进速度与广度—比较社会中的组织,组织中的社会基本要求、总体要求、详细要求对手标杆评价准则的方法、展开、结果——因果关系组织概述方法-展开结果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产品和服务结果财务和市场结果人力资源结果组织自律和社会责任结果领导战略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以人为本过程管理组织有效性结果评价准则“方法-展开”类目与“结果”类目的因果关系驱动改进和创新7.4人力资源结果(人力资源结果)员工的权益与满意程度员工的学习和激励(发展)工作体系组织绩效的测量战略制定组织的领导作用财务和市场结构4.1.1组织的领导4.1.2社会责任4.2.1战略制定4.2.1战略部署4.3.1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3.2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4.6.1测量与分析4.6.2信息和知识的管理4.6.3改进4.7.2财务结果4.7.5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结果4.4.1人力资源4.4.2财务资源4.4.2基础设施4.4.4信息4.4.5技术4.4.6相关方关系4.5.1价值创造过程4.5.2支持过程4.7.3资源结果4.7.4过程有效性结果4.7.1顾客与市场结果4.1.1组织的领导4.1.2社会责任4.1.1组织的领导4.1.2社会责任4.2.1战略制定4.2.1战略部署4.2.1战略制定4.2.1战略部署4.3.1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3.2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4.3.1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3.2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4.6.1测量与分析4.6.2信息和知识的管理4.6.3改进4.6.1测量与分析4.6.2信息和知识的管理4.6.3改进4.7.2财务结果4.7.5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结果4.4.1人力资源4.4.2财务资源4.4.2基础设施4.4.4信息4.4.5技术4.4.6相关方关系4.4.1人力资源4.4.2财务资源4.4.2基础设施4.4.4信息4.4.5技术4.4.6相关方关系4.5.1价值创造过程4.5.2支持过程4.5.1价值创造过程4.5.2支持过程4.7.3资源结果4.7.4过程有效性结果4.7.1顾客与市场结果4.2.1c)战略目标设立支持愿景的战略目标4.1.1.3组织绩效的评审高层领导评审并驱动改进和创新4.6.1测量和分析建立绩效测量与分析系统4.2.2战略部署设立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监测战略规划的关键绩效测量指标,并进行绩效预测4.6.2信息和知识的管理测量数据和分析报告的存储、传递和分享4.6.3改进改进各部门、各层次的绩效评价准则的实施——问题分析路径依存与标准的实施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或争创质量奖,按照《准则》的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实施中,一般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整合。一是与组织已有体系或管理模式,二是与相关方。前者经常表现为一种融合前的“排异反映”,特别是为了通过评审获得奖项,往往呈现“两张皮”现象。后者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和关系的协调。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一种管理模式或制度体系一经建立,将会形成制度的依赖,或“路径依赖”。一方面表现出标准的稳定、和规范的增值效应,同时也可能出现“锁定效应”而僵化。战略执行障碍①愿景障碍不利100%员工了解企业战略②目标整合障碍各部门各职位没有协同效应—内耗③资源配置障碍各部门争资源,局部优化不一定全局优化④绩效管理障碍评价分类评价主体第一方、二方、三方客体资料评价、现场评价评价人独立(评审员)、合议(小组)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度量)平衡记分卡财务为取得财务成功,我们在受益者面前应如何表现顾客为实现我们的愿景我们在顾客面前应如何表现愿景与战略目标测量指标举措目标测量指标举措内部经营过程为满足受益者和顾客,必须做好那些经营过程测量举措指标目标学习和成长为实现我们的愿景,应如何保持我们的变革和改进能力测量目标指标举措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