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3课道士塔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①。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②,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注】①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②参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赏析】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名作。内容写的是主人公对爱情的祝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表达对爱情的坚贞。词中的想象多样而新奇。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诗中的想象广阔大胆,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间,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对象。以宇宙间最雄伟的景物来烘托爱情,词中主人公正是依据这些自然现象与爱情理想在时间上的相似点,进行想象的。但未从正面写,却将爱的中止与这些规律的改【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变联系起来让前者发生在后者之后,由于后者是不会实现的,前者就不会发生。爱情永存的愿望被表现得十分生动有力,体现了从反面写与从正面写的不同效果。诗中的奇伟想象正是由这深情所激发,而想象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真挚、明朗、坚定、感人。【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爱情的执着的?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坍.弛(tān)凛冽..(lǐnliè)箓.(lù)呆滞.(zhì)歆羡..(xīnxiàn)憨.厚(hān)婀娜..(ēnuó)蹊跷..(qīqiɑo)官邸.(dǐ)肮.脏(ānɡ)倒溯.(sù)2.多音字佛佛.教(fó)仿佛.(fú)冠衣冠.(ɡuān)冠.军(ɡuàn)蹊蹊.跷(qī)另辟蹊.径(xī)卡关卡.(qiǎ)卡.车(kǎ)溜溜.冰(liū)一溜.空地(liù)二、字形辨认驰chí(驰骋)弛chí(一张一弛)池chí(池塘)辙zhé(车辙)澈chè(清澈)撒sā(撒网)滔tāo(滔滔不绝)稻dào(水稻)蹈dǎo(舞蹈)喧xuān(喧哗)渲xuàn(渲染)暄xuān(寒暄)藩fān(藩镇)潘pān(潘姓)番pān(番禺)纽niǔ(纽扣)扭niǔ(扭打)钮niǔ(按钮)三、词语辨析1.达观·乐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乐观”,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例:①在两千多年以前,庄子对人的生死就能有如此洒脱而又高明的见解,能很____________地看待人的生死问题,确实是难能可贵。②从目前的经济大环境来看,今年下半年的行情走势将不容____________。达观乐观2.富裕·富余“富裕”,(财物)充裕丰富。“富余”,足够而有剩余。例:①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____________道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申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和分配理念。②近年来,这个市强化措施,加大农村____________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富裕富余四、词语释义①对牛弹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歆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窗明几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风餐露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糟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作“糟踏”。a.损坏,浪费。b.侮辱,践踏。工作的辛苦。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爱慕,羡慕。对人生的遭际想得开、看得透。形容房间干净明亮。几,小桌。1.走近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典故为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2.写作背景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书、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掠走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织绢和绘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600多卷经卷,两次共掠走文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约6000多件写本和画卷。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王道士处弄走约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点拨】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1.本文共四节,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点拨】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的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而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情况,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和官员的愤怒,对文明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4.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将历史的浩叹、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哲思以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内容和境界。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点拨】此题旨在引导我们体会余秋雨散文的深刻意蕴以及传达这种意蕴的方法。余秋雨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以往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可贵的是他能够将自家真实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惟其如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远胜于那些味同嚼蜡、质木无文的文化史著作。善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课文中每一句话几乎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有的学者指出余秋雨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的?【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种写法不错。散文不能像小说那样脱离现实任意虚构,但散文也不能像新闻消息那样完全实录。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加工,如想象和夸张等。本文中的人物事件,不见得每个细节都是真的,但整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而艺术手法的运用,则更突出了文章的感染力、震撼力和讽刺批判的力量。♣这种手法可以使作者真挚热烈的感情得到表现,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走进历史,再现了沉重灾难的沧桑历史,有利于读者更真切地了解这段屈辱的沧桑历史。♣我感觉这种手法当然可以使历史和读者拉近距离,使尘封的历史复活,鲜明生动。但有些历史是不能夹进太多想象,历史需要客观的叙述。所以这种手法需要我们谨慎地使用。道士塔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主持糟践艺术毁坏美文物流失,学者愤怒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中国一、写法归纳对比、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制造反讽的效果。最触目惊心的对比,是当时的中国官员和欧美的学者及冒险家之间的态度差距。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中,作者先讲到中国的官员不愿花运费把文物运到省城;虽然看出文物的价值,却没有那副热肠要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很文雅,注重官场的礼尚往来,从王道士手中拿到的几件经卷,“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接着,作者写欧洲的学者和冒险家:“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是来“偷取”文物的,风度一点也不文雅,哪里肯送人当生日礼品?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正茶香缕缕,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像这样的两相对照,显而易见是很大的讽刺,所引起的反讽效果,强而有力,使读者感到非常难过。作者对于文中人物——主要是王道士的戏剧化的呈现,所采用的叙述语调或口气,有很大的反讽成分。如作者写王道士如何用铁锤敲毁古代雕塑,“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他要泥水匠把雕像改塑成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作者故意把如此严重的文化毁坏行为,写得这般轻松和无关紧要,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二、技法指导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其言辞的表面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思完全相反,真实意思却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体会。造成反讽,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漫画法。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3.托物法。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现;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三、随堂练笔尝试采用反讽手法,针对某一现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四、他山之石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髺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中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