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4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不久前,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谈及某评估机构对其身价千亿的估价时,他不屑地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袁隆平的话犹如惊雷过耳,颇有振聋发聩之作用。袁隆平的身价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历时数年,吃了数不尽的苦,受了说不完的累,他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加快了研究杂交水稻进程,成为发现雄性不育株的中国第一人。如果袁隆平没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已有的收入足可让他快乐、富足地度过一生。哪个亿万富翁会在农田里摸爬滚打,有几个亿万富翁不图享受而去找苦吃?一个只把金钱放在第一位,没理想,没追求的人,不可能为了科研吃苦受累;一个只为了追逐金钱而活着的人,是低级和庸俗的。作者祁淑英是河北省著名作家,有丰厚的创作经验。在撰写这篇传记作品时,她与魏晓雯合作,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加上她们有大量的采访资料,从而把一个鲜活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作者介绍在1960年7月的一次偶然机会,袁隆平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使他立志要搞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而在他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袁隆平借国家科委的一封信,才幸免于难,并上调省农科院工作,开始了杂交水稻的正规科研途径。在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就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本文所记述的找到了“野败”。背景解读字音潺.潺(chán)仲.秋(zhònɡ)心无旁骛.(wù)跋.涉(bá)勘.探(kān)掬.起(jū)畸.形(jī)皓.月(hào)矻.矻(kū)缅.怀(miǎn)热忱.(chén)啃噬.(shì)分蘖.(niè)遁.跑(dùn)熨.帖(yù)伫.立(zhù)嫣.然(yān)籼.稻(xiān)契.机(qì)字形躁急躁燥燥热噪噪音骛心无旁骛鹜趋之若鹜①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②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③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④分蘖: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⑤熨帖:心里平静;(用字、用词)贴切;妥帖。⑥契机:指事物转化(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关键。词语释义(1)体味体会体味:仔细体会。如:佛要人念梵书,即要人体味书中之旨,做个善人。体会:体验领会;体验领会到的东西。如:他体会到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重要性。(2)必需必须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如:空气是生存所必需的。必须:表示事理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如:工作必须严格认真。近义词辨析(3)审视注视审视:仔细看。如:他到现场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什么破绽。注视:注意地看。如:在这严重的历史关头,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鸭绿江桥。1.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提示:文中的第7、8段,以环境衬托人物愉悦的心情,反映袁隆平等乐观的精神——将单调枯燥写成了趣味盎然的生活场景。12~14段的环境描写,反映了袁隆平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为工作而献身的精神美质与环境的美相谐。30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人物见到“野败”前急切而激动的心情,32段用拟人手法反映袁隆平对“野败”的情有独钟。作者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为工作而献身的人是与环境一样美的人。2.“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袁隆平是怎样抓住机会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是否公平?你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提示:“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机会面前人人均等,只要能抓住就会带来人生的转机,但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付出过努力的人,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他们之所以能发现“野败”,是和他们长期艰苦的努力分不开的。结构图示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第一部分第1~5段:确立找“野败”的目标第二部分第6~19段:寻找“野败”第三部分第20~22段:决心抢占杂交水稻领域最高点第四部分第23~50段:找到“野败”李必湖找到袁隆平辨认后的兴奋发现的意义突破艰辛争光幸福本文描绘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治学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主旨归纳1.本文是如何刻画袁隆平这一形象的?试作分析。【对应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提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刻画贯穿在全文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来刻画袁隆平的。确立寻找目标,表现了袁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寻找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勤奋工作的精神。决心抢占制高点,为祖国争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野败”后的表现,体现了袁隆平谦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全文刻画了一位不怕艰苦、勇于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科学家形象。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提示】结合传记文本的文学性特点来进行解答,文章对景物的描写倾注了作者的感情,生动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情景描写性语言较多,语言优美。写寻找雄性不育材料时,茫茫荒野,环境艰苦,潺潺的泉水、清的溪水又增添了无限情趣,运用的象声词、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又如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格化,形象鲜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筛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对接高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方法:(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来阅读和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带着这种意识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明,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答题策略:(1)梳传记所记叙的主要事迹;(2)画出答题区间;(3)筛选、概括(有时要结合事例);(4)力求全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原文见第1课《典型例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典型例题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D.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答案】BD【解析】A.漏了这个因:“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C.作者认为《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拒绝”的说法有误。E.“‘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属于无中生有。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解析】解答此题,要对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答案分散在全文的各个段落当中,只要对全文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即可。如:朱东润对一些传记作品的阅读与比较,对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进行的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等,都应该成为本题的筛选点。“钱拿多了有什么用”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囊括国家三个最顶尖的科技奖项: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18个国际大奖。同时又是上市公司“隆平高科”的名誉董事长,拥有1337.14万股公司股份,市值超2.5亿元人民币,次子袁定江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决策委员会委员,近86岁的袁隆平可谓名利双收。但和记者聊天时,如今的袁隆平却把名利看得很淡:“钱拿多了有什么用?”美文赏读包括说起研究大半辈子的杂交水稻,袁隆平也很谦虚地表示:“我在整个杂交水稻的研究里,只是起了部分的带头作用。”袁隆平1930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青少年时期中国战乱频仍,他随父母迁居过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重庆等地,1949年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后,来到湖南偏僻的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实验,1970年,袁隆平提出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同年,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了“野败”,这也让杂交水稻初见曙光。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亩产超1000斤。随后,袁隆平就开始不断地改进杂交水稻品种,直至“超优1000号”的诞生。人到晚年,袁隆平的谈吐显得极为谦虚,与秘书和记者这些晚辈们交谈时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作为我国最年高德劭的老科学家,记者本来想请他向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一点建议,但老人委婉地摆了摆手说:“我这个人政策水平不高,不好提什么建议。”而提到如何教育儿子,教育自己的研究生,袁隆平只说了很简单的6个字——“言教不如身教”,很显然,快86岁的袁隆平正是用自己的行动,给了记者问题的答案——“书本上是长不出水稻的!”头上顶着如此多荣誉的光环,几乎所有和他一样年龄的老人,都已经待在家中安享晚年了,但“亿万富翁”袁隆平却仍然不改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下到田里调研,仿佛只有事必躬亲,他才会对自己的调研结果安心。只有获得新的成果,他才会真正开心,以至于记者问他此生余愿时,他的愿望仍绕不开杂交水稻。早在1974年,当“南优2号”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破千斤时,袁隆平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全可以靠“南优2号”发家致富的他,却并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而是向着更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攀登”。这位“言教不如身教”的老人,用他大半生的科研精神向世人诠释了两个道理,第一是“实践出真知”;第二是“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赏析】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回答了西方学者“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而且令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遥遥领先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令人钦佩的是,几十年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袁隆平,其突出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科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