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以“叙述”为话题,选择了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两篇小说。在对所选文本的学习中,掌握“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等有关“叙述”的理论知识,从而在阅读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品味和鉴赏,并能尝试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叙述腔调去叙述同一个故事,以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第一单元了解作家的创作理论,并能结合课文做针对性分析。如《桥边的老人》所体现出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墙上的斑点》所体现出的伍尔芙的意识流手法。对两篇文章做比较鉴赏。如在叙述风格上,两篇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桥边的老人》对叙述的视角作了限制,而《墙上的斑点》则不然;《墙上的斑点》中的作者总是在舞台上尽情表演,但《桥边的老人》中的作者却躲在幕后。第一单元领会两篇作品的内容与主旨是如何表达或体现出来的。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第一单元1桥边的老人第一单元◎背诵名句1.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新停浊酒杯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诵读经典经典: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翻译: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赏析:“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希望君主能够听从自己的主张,贯彻与民共乐、与民同忧的政治策略。而且孟子强调了这种政策的效果“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君王,讲的是君民交流、朝野互动。孟子有一个“王天下”的终极目标,强调的是交流互动、兼济天下。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习总书记“中国梦”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作者档案硬汉风格的自我塑造者——海明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出生入死以致遍体鳞伤。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治疗无效,最终用猎枪自杀,结束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的硬汉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剧本《第五纵队》。◎背景扫描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了。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逸闻趣事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个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却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文苑杂谈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的景象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的辞藻。一、认字音1.单音字蹒跚..(pán)(shān)踯躅..(zhí)(zhú)轮辐.(fú)脚踝.(huái)眺.望(tiào)疲惫.(bèi)岔.路(chà)2.多音字炮大炮.(pào)炮.羊肉(bāo)炮.制(páo)强勉强.(qiǎnɡ)强.横(qiánɡ)倔强.(jiànɡ)落稀稀落落.(luò)大大落落.(luō)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累劳累.(lèi)累.赘(léi)牵累.(lěi)二、记字形1.chǒu(瞅)着铁qiāo(锹)jiū(揪)住2.ráo(饶)恕围rào(绕)妖ráo(娆)三、辨词义1.注视凝视[辨一辨]注视:指注意地看。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凝视: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对象常是人或具体而静止的东西。①因为心怀感恩,我们尊重生命,我们热爱生活;因为心怀感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并始终用温暖的目光______着世界。②我们的幸福在彼此______的眼眸中,在相聚离别的思念中,在倚窗观澜的月光下,在闻香吟咏的诗词里,在默默无语的牵挂中……注视凝视2.爆发暴发(火山)爆发(山洪)暴发[辨一辨]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周迸出;②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③(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①刘欢坦言,通过电视节目来推广原创音乐,目前没有成功先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原创力量抑制了这么久,应该到了强有力______的时候了”。②暴雨来袭,湖北山洪______,消防队员积极营救受困群众。爆发暴发四、识成语1.神秘莫测:使人捉摸不透,高深莫测。2.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承受。3.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课文导读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子“听到”。心存善念之人,他们的心滚烫,他们的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使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小说《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通过“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以小见大,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桥边的老人》刻画了西班牙内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叙述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思路梳理◎赏情节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明确]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1)小说通过对“尘土”“浮桥”“蹒跚”和忙着逃命的人群的各种动作的描绘,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极富写实效果的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作者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都浓缩进桥边这个小画面中,有以小见大的效果。(2)包括“我”在内的人,面对战争时,那种一心想要撤离的恐慌和老人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老人凄凉和绝望的心情。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两次写到老人戴“钢丝边眼镜”?[明确](1)“钢丝边眼镜”象征了人物的身份,使人物显得很文雅,象征着这是个老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可如今他是这么落魄:衣服上尽是尘土,人也疲惫不堪。而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2)“钢丝边眼镜”增添了老人身份的可疑性。第一次写,应该是显示这位老人的与众不同,其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着逃难,唯独他一动也不动地坐在路边,他的“钢丝边眼镜”更是增添了他的怪异。第二次写,是在听他说“待在那儿照料动物”之后,然后作者写道:“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这里的“钢丝边眼镜”更增添了“我”和读者对老人身份的怀疑。(3)“钢丝边眼镜”增添了小说耐人寻味的魅力。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限制视角,对老人的身份、经历、未来都没交代,这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加了读者对小说的阅读兴趣。3.小说的结尾除了交代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1)写法西斯挺进,点明故事背景;(2)写“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渲染氛围,烘托心境;(3)写“复活节”“仅有的幸运”,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中心。◎赏形象4.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明确]5.本文多次提到小动物,作者这么写的目的何在?[明确]小说中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小说中反复出现这样的细节:老人几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从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这几只动物对于老人是多么重要,可能在他孤苦的人生岁月中只有这几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而无情的战火却连老人这点最后的依托都给毁掉,不仅使老人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个可依靠的伴侣,老人前景的悲凉可想而知。这样写能使读者更加同情老人,同时更加清楚战争的可怕与残酷,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赏技巧6.作者把这样一个故事置于战争的背景下,有什么好处?[明确](1)战争意味着杀戮,战争无视生命的存在,战争漠视生命的价值。战争使这样一位无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离家园,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可见战争是残酷的。(2)老人不只是照看动物,还对动物充满了爱,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动物,这与战争的杀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的行为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尊重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类永久的和平有了希望。7.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试分析这种叙述角度在本文中有什么巧妙之处。[明确]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1)这种叙述角度给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像一个真实的特写,增加了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2)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亲切、自然、真实。小说通过“我”之眼,“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几次念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本文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3)“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