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吟咏文化传承精神15道士塔第五单元吟咏文化传承精神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第五单元吟咏文化传承精神【赏析】柳宗元的诗歌大都写于他遭贬之后,而且大多抒写其离乡去国的哀愁和谪居生活的苦闷。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贬永州的困境时。诗一开篇便扣紧了题意:深秋,寒夜,诗人打开屋门,来到西园,四周万籁俱寂,山脚下泉水声愈远而声音愈为清晰,山中的野鸟偶尔发出一阵喧鸣,这更反衬出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诗人面对眼前清冷寂静的景色,倚门沉思默想,直至天明。“寂寞将何言”,寥寥第五单元吟咏文化传承精神数语,其种种苦痛和烦恼尽在不言中。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大地的宁静和山林的空旷,从而绘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图,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响以及山涧的鸟鸣涵盖其中,显示出诗中有画、静中有声、动静相衬的特点。【思考】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点拨】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箓.(lù)坍.弛(tān)朔.风(shuò)呆滞.(zhì)歆.慕(xīn)憨.厚(hān)官邸.(dǐ)摞.(luò)倒溯.(sù)2.多音字蹊蹊.跷___钥钥.匙____蹊.径___锁钥.____宁宁.肯_____卡关卡.____宁.静_____卡.片___qīxīyàoyuènìnɡnínɡqiǎkǎ二、字形辨认zhànɡ(账)本zhànɡ(帐)幕惆chànɡ(怅)ruò(偌)大nuò(诺)言唱rě(喏)bá(跋)涉bá(拔)除活pō(泼)送jiǎo(缴)yāo(邀)请xí(檄)文三、词语辨析1.富裕·富余富裕:(财物)充裕丰富。富余:足够而有剩余。填一填:加大对农村_____劳动力的培训和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是让人民走向共同_____道路的重要方法。富余富裕2.简略·简约简略:(言语、文章的内容)简单,不详细。简约:简略,节俭。填一填:这次典礼,领导发言之_____,仪式之_____,是公司历史上少有的。简略简约四、词语释义①对牛弹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歆羡:_____________③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窗明几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风餐露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糟践:_______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爱慕,羡慕。对人生的遭际想得开、看得透。形容房间干净明亮。几,小桌。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糟蹋。[走近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等多项奖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典故为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资料链接]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书、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掠走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织绢和绘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600多卷经卷,两次共掠走文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约6000多件写本和画卷。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王道士处弄走约300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1.本文共四节,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的理解]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我的理解]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的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而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的存在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情况,表达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和官员的愤怒,对文明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文化。4.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将历史的浩叹、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哲思以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内容和境界。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我的理解]余秋雨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以往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可贵的是他能够将自家真实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唯其如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远胜于那些味同嚼蜡、质木无文的文化史著作。善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课文中每一句话几乎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莫高窟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但是由于保护不善,列强的强取豪夺,使之损坏遗失严重,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文化悲剧。那么,你认为谁是这悲剧的制造者?[我的理解](示例1)我认为是王圆箓。他无知地把许多精美的壁画粉刷掉,把雕塑砸坏,把绝大多数文物用极少的钱财卖给外国侵略者,更可恨的是他还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送了又送。(示例2)我认为是中国官员和外国侵略者。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他首先是上报县长。有些官员懂得洞窟的价值,但是却没有用实际的行动来保护文物,而是借机侵吞。外国强盗大肆抢劫、掠夺,使文物丢失严重。(示例3)我认为是这个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社会混乱,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无暇顾及其他,所以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谁抢到就是谁的,这正是敦煌文物严重毁坏、丢失的原因。道士塔一、把持石窟——卑微渺小、畏缩愚昧、呆滞小丑二、毁坏文物——糟蹋壁画、敲碎雕塑、堆塑天师三、出卖文化——发现洞窟、倒送“礼品”、流失文物→统治者四、遗恨屈辱——诅咒王道士、谴责统治者、控诉掠夺狂→作者追究罪恶崇尚文明►写法归纳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制造反讽的效果。最触目惊心的对比,是当时的中国官员和欧美的学者及冒险家之间的态度差距。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中,作者先讲到中国的官员不愿花运费把文物运到省城;虽然看出文物的价值,却没有那副赤肠要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很文雅,注重官场的礼尚往来,从王道士手中拿到的几件经卷,“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接着,作者写欧洲的学者和冒险家:“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正茶香缕缕,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像这样的两相对照,显而易见是很大的讽刺,所引起的反讽效果,强而有力,使读者为中国官员的不作为感到非常难过。作者对于文中人物——主要是王道士的戏剧化的呈现,所采用的叙述语调或口气,有很大的反讽成分。如作者写王道士如何用铁锤敲毁古代雕塑,“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他要泥水匠把雕像改塑成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作者故意把如此严重的文化毁坏行为,写得这般轻松和无关紧要,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技法指导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其言辞的表面意思和作者的真实意思完全相反,真实意思却藏在字里行间里,让读者自己体会。造成反讽,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漫画法。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3.托物法。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点,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随堂练笔尝试采用反讽手法,针对某一现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范文示例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在《道士塔》中,余秋雨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敦煌文物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的重大事件,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悲剧。敦煌文物从此散失于世界各地,有些已经被人为毁坏,再也无法恢复原状,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更大的悲剧并不是敦煌文物的散失,而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麻木不仁的态度。[适用话题]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