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2课祭十二郎文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赏析】此诗所描写的是郊游即目所见,运用传神的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群芳图”:春将归去,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那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化作飞雪。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之印象。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作者介绍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因而又称“韩吏部”。政治上不赞成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反对藩镇割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记叙文,注重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诗亦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作品《昌黎先生集》,名篇有《师说》《进学解》等。评价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三岁丧父,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此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背景解读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叙怀念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结尾。现在的悼词,就是在这种文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祭文,多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歌颂,不足观。但也有语出肺腑、哀婉真挚、流传千古的作品。古文论者将袁枚的《祭妹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知识链接1.通假字(1)时羞.之奠()(2)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2.古今异义(1)明年..,丞相薨古:今:(2)将成家..而致汝古:今:通“馐”,美味食物通“逝”,去世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安家结婚;成为专家(3)吾与汝俱少年..古:今:(4)而齿牙动摇..古:今:(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今:(6)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今: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牙齿松动不稳固,不坚定多少(日子)几何学的简称成长立业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3.一词多义(1)戚①而汝抱无涯之戚.也()②刑天舞干戚.()(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名词,忧伤名词,古代的一种兵器形容词,幸运动词,希望(3)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视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②窥镜而自视.()③子孙视.之不甚惜()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名词,诚意副词,如果副词,实在名词,视力动词,看动词,对待动词,比较(5)业①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④武陵人捕鱼为业.()(6)衔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衔.远山,吞长江()动词,继承……的事业名词,学业名词,功业名词,职业动词,怀着动词,衔接(7)省①不省.所怙()②汝来省.吾()(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动词,知道动词,看望动词,表达动词,使……来动词,达到动词,招致,招来(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③金就.砺则利()(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动词,赴,去动词,就职上任动词,接近动词,预知名词,灵魂动词,知道动词,识别(11)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12)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③其.无知,悲不几时()④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动词,幼年丧父形容词,孤单名词,孤儿,文中指十二郎之子代词,指嫂子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连词,表假设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13)而①长者衰者而.存全乎()②而.神者诚难明矣()③死而.有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4.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中年..兄殁南方()(3)东.亦客也()(4)莫如西.归()(5)将成家而致.汝()(6)而视.茫茫()(7)恐旦暮..死()动词作名词,祭品名词作状语,在中年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作状语,向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动词作名词,视力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8)强者夭而病者全.乎()(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10)传.之非其真也()(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13)长.吾女与汝女()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动词作名词,传来的消息名词作动词,继承……家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5.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2)从嫂归葬河阳()(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4)东亦客也()(5)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依兄嫂”省略句,“葬”后省略了介词“于”状语后置句,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6)其又何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何尤”应为“尤何”状语后置句,应为“吾其于人世无意矣”状语后置句,应为“当于伊、颍之上求数顷之田”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与亲人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第4~9段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体衰多病、子孙幼小等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四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得尤其可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六、七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去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1.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文章人称作用。提示:联系文本中的称谓及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通篇以“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疑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这样的行文方式,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伤。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痛的?对应考点:分析文本表达技巧,评价作者情感。提示:联系文章的叙事特点、抒情方式以及称谓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3.课文语言的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有何特点?它们的作用如何?对应考点:鉴赏文本的语言特色。提示:联系句式特点、语调特点等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篇文章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茂的最佳效果。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连用“而”“邪”“于”“也”“矣”等字。加重语气,深化情感,并使这篇形为散体的祭文别具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4.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对应考点:概括作者情感。提示:联系文本内容等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