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伶官传序临江仙欧阳修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赏析】这首词抒写闺怨,笔致独特。上片由景及人,由柳外轻雷、池上疏雨、雨滴碎荷、小楼西角、一弯断虹等独特景致,引出在妆楼上闻雷听雨之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她正凭栏倚望,直待到月亮宛宛而现。下片更重以细节描写烘托思妇闺情,那女子不愿那成双成对的燕子窥见她心中的寂寞,只能独倚阑干,人归帘下。结以钗横枕畔,更绘出静夜漫漫,伊人不寐的情状。全词虽未着一“思”一“怨”之词,但句句含思妇缱绻之情,含蓄温丽,意境幽美。作者介绍生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作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评价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背景解读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也不同于赠序,它和《六国论》一样都属于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知识链接1.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今:(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今:人为之事,人力,文中指政治上的得失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做,投身到(事业中去)(3)其意气..之盛古:今:心情,气势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2.一词多义(1)恨①此三者,吾遗恨.也()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本①抑本.其成败之迹()②予本.非文人画士()③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怨恨,仇恨动词,遗憾动词,推究副词,本来名词,根本(3)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完璧归.赵()④请从吏夜归.()⑤聊乘化以归.尽()(4)衰①盛衰.之理()②何其衰.也()动词,归顺动词,去往动词,归还动词,回去动词,归向动词,衰亡动词,衰颓(5)盛①其意气之盛.()②盛.以锦囊()③盛.衰之理()(6)以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读shèng,形容词,昂扬读chéng,动词,装着读shèng,形容词,兴盛与“所”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原因介词,用(7)与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与.尔三矢()③无乃尔是过与.()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8)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连词,和动词,给语气词,通“欤”动词,参加形容词,容易动词,改变动词,交换(9)告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禀告动词,告诉动词,告慰3.词类活用(1)契丹与吾约.为兄弟()(2)负而前.驱()(3)函.梁君臣之首()(4)而告以成功..()(5)一夫夜.呼()(6)乱.者四应()名词作动词,订盟约名词作状语,向前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形容词作动词,作乱(7)仓皇东.出()(8)抑本.其成败之迹()(9)忧劳可以兴.国()(10)逸豫可以亡.身()(1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推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形容词作名词,有谋有勇的人物4.文言句式(1)梁,吾仇也(________)(2)此三者,吾遗恨也(_________)(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告以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则”前省略主语“庄宗”,“庙”前省略“于”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以成功告”被动句,“为”表被动被动句,“于”表被动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结构图示伶官传序第一段提出论点,引出论据第二、三段具体论证事例事例第二段结论第三段第四段总结教训,收束全篇2.主旨归纳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1.论说文中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试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用史实来证明论点的。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提示:结合文章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作者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在叙述庄宗的史实时,写了晋王与梁、燕、契丹的交恶,写了晋王的临终遗言,写了庄宗灭燕、梁之事,写了庄宗被伶人所围,“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之事。这些事,按时间顺序叙述,按“成”和“败”安排,证明了“成”也由人,“败”也由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盛和衰都是由于人事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2.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表达技巧。提示:结合文本的内容及正反对比手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第一、二段“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第四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3.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提示:围绕文章主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4.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论证方法。提示:围绕文章中心、事例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文章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2)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概括中心思想”,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考点透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两项要求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这两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通常以综合分析文本内容的客观选择题来考查。考查趋势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人物传记类是主流。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人物性格的概括、事件的概括、文章中心的概括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从整体上把握,判断其正误。方法归纳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读全→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做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思想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针对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掌握了以上常见错误选项的设置模式,我们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排除干扰,确定正确答案。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碑,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