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赏析示例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熟读文本。2.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3.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灌注其中。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需细细体味。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和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经典释义]典出:《墨子·修身》原文: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解读: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国学经典知友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赏读]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是最后凋谢的。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本质。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赏读]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3.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三国志》[赏读]应该记住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这样才能广交朋友。诗海拾贝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赏析】这首诗的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虚度的光阴。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颈联中的“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地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作品】《嘉祐集》【评价】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探寻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十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三、相关知识“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的《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四、积累名句(一)课内名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作者名句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心术》2.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用间》3.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心术》4.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衡论·远虑》5.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上韩枢密书》6.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田制》7.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衡论·远虑》一、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_____________(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_____________(3)不赂者以.赂者丧以:_____________(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_____________完:_____________(5)故.曰:弊在赂秦也故:_____________[明确](1)不是(2)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3)因为(4)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5)连词,所以,因此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译文:(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明确](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被动句)(2)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判断句)[赏析文意]3.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的中心论点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本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C.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D.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反(第一个分论点)、正(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提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明确]选D。D项,应为“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二、诵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_____________(2)其实..百倍其实:___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厥:_________________祖父:_______________暴:_________________(4)暴秦之欲无厌.厌:_________________(5)至于..颠覆至于:_______________(6)此言得.之得:_________________(7)秦以.攻取之外以:_________________(8)以.有尺寸之地以:_________________(9)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以:_________________[明确](1)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古今异义词,古义指那实际情况;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3)他的,他们的古今异义词,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冒着(4)通假字,通“餍”,满足(5)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到……(的结局);今义指另提一事(6)适宜,得当(7)用(8)才(9)用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译文:(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译文:[明确](1)子孙对待这些土地却不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就像丢掉一根草芥一样。(省略句)(2)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省略句)[赏析文意]6.名句默写(1)《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7.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用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B.课文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因而得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结论: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D.文段最后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明确]选D。D项,应为“最后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三、诵读第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义.不赂秦义:_________________(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_________________速:_________________(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__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_(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且:_________________殆:_________________智力:_______________(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向使:_______________不行:____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